本報訊“我們這有一款產品,300萬元起,期限1年半,年化收益能到8%左右。”歲末年終,面對監管指標要求和業績考核壓力,銀行之間的攬儲大戰也愈演愈烈,為了完成任務,銀行使出渾身解數,既能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又能提高存貸比的理財產品則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急先鋒。年末臨近,這些產品的收益有望進入震蕩上升期。
理財產品收益進入上升期
普益財富統計顯示,11月份最后一周,共有31家銀行和7家信托公司參與發行了289款銀信理財產品,創下今年以來單周銀信理財發行數量新高。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也達到4.3%,遠高于10月份4%左右的水平。“前幾天我聽說蘭州有一家銀行推出了一款理財產品,100萬元起,也有300萬元起的,信托的,期限1年半時間,年化收益能達到8%左右,期限比起一般的理財產品多出了一半時間,收益高出了將近一倍,不過聽說有限制,要提前進行預約。”關注銀行理財業務的張先生得到這樣一條信息。
第四季度已經快要結束,銀行理財市場激戰正酣,在年末的攬儲大戰中,理財產品這一經典招數屢試不爽。
“不僅是年末有監管指標要求和業績考核壓力,跨年的時候資金需求更多,考核壓力也一點不輕松。盡管四季度即將結束,但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會因此而下行,而有望震蕩向上,尤其是跨年度產品收益率優勢將突出。因為臨近年末的時候,一般正處于企業或個人用錢需求最旺盛時期,市場的資金面趨于緊張,導致短期資金借貸成本上升,銀行若要為了攬儲,那么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肯定會不斷走高。目前,行里推的保本產品一般都沒有超過4%,非保本產品一般不超過5%。”一位股份制銀行的大堂經理告訴記者。
“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在年末的時候都會做得相對較高,這個時候買理財產品是比較劃得來的,盡管去年以來監管層采取多種措施防止銀行變相攬儲,但是通過理財產品吸引客戶依然是目前銀行吸引存款的主要手段之一。”一銀行理財經理說。據了解,自從去年銀監會叫停為攬儲而發行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以后,一些銀行為了今年年末的存款做準備,早早就開始發行一批預期收益率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比如像35天—3個月的產品,面對年末和跨年的需求,這些產品的收益有望進入震蕩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