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不合銀行私募合作同床異夢
交通銀行“得利寶·至尊18號”凈值虧損約20%,更是牽出了大面積虧損的交行“至尊系列”理財產品。從私募排排網上能查到10款“得利寶·至尊18號”系列產品,半數虧損。
資深投資界人士認為,銀行理財一向標榜“穩健”,所擅長的一直是保本產品,但上述“至尊”系列理財產品多投資于股票市場,風險較高。同時,作為投資顧問的私募沒有制約手段,也未更好地利用好利益制約機制,如充當“至尊18號”投顧的私募基金,私募公司沒有拿出真金白銀和投資者的錢捆綁在一起。此外,更加上信息披露不充分,極其容易對投資者造成損害。
銀行與私募雙方對于風險的偏好不同,以及私募機構能力的參差不齊,很容易“同床異夢”。銀行如何與私募基金等市場化非金融機構合作,這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記者 高改芳 李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