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看四川】綿陽:“兩彈城”里探究竟
中評社四川走親采訪團在全國教普教育基地-綿陽科技館體驗“娛樂風洞”的自由飄浮。(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國臺灣網(wǎng)11月8日四川訊 10月23日至10月30日,臺灣中評社俞雨霖社長率總編輯林淑玲等8人采訪團,到四川開展“中評社四川走親采訪活動”。走親團圍繞古蜀文明、傳統(tǒng)工藝、現(xiàn)代科技與藝術(shù)、城市建設(sh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川臺交流等專題進行深入采訪報道。
25日下午,走親團來到綿陽市,參訪綿陽科技館和“兩彈城”。
綿陽科技館:“娛樂風洞”太過癮!
綿陽市有“中國科技城”之稱。走親團來到科普教育基地——綿陽科技館,展出的各種先進科技成果讓人眼花繚亂。其中,給走親團留下最深印象的當屬“娛樂風洞”體驗項目。那種自由漂浮的感覺,讓親自參與體驗的走親團記者范穎微和蘭忠偉直呼過癮!
“風洞”是指通過人工制造和控制氣流,觀測氣流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空氣動力學試驗裝置。通常,“風洞”主要用于科學試驗,但在科技館里,“風洞”卻成為了具有科普教育作用的娛樂設(shè)施。在專業(yè)教練帶領(lǐng)下,體驗2分鐘空中懸浮成為來科技館必不可少的體驗項目。
穿上“中國航天”服裝、戴上護目鏡的范穎微和蘭忠偉,在教練指導下,在氣流轉(zhuǎn)速達到50米/秒的飛行艙中,立馬擺脫地心引力“飛”了起來。
體驗完畢,范穎微激動地說:這是她第一次走進“風洞”體驗空中飄浮的感覺,飛行艙里風力很強,她一進到里頭就立刻被“吹”了起來,“我只感覺到臉上與震耳的強風。”飛行艙里看似人是自由飄浮的,但動作及身體重心的控制,則需要教練規(guī)范動作的指導。
教練余少忠介紹說,“娛樂風洞”作為在四川非常知名的科普教育項目,利用周末假日前來體驗的人較多。“風洞”2006年建成之時,就成為當時亞洲最早也是最大的“風洞”。
綿陽市梓潼縣:文化與科技碰撞
“北孔子,南文昌”,梓潼縣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文昌文化發(fā)祥地,也是文昌帝鄉(xiāng)。位于梓潼縣境內(nèi)的七曲山大廟被譽為“天下文昌祖庭”,現(xiàn)存的23處元明清三代古建筑群,又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古建筑博物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東方交響樂”的文昌洞經(jīng)古樂就發(fā)源于此。
走親團參訪的“兩彈城”,便坐落在這樣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梓潼縣長卿山西麓。
“兩彈城”前身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舊址,現(xiàn)有鄧稼先紀念館、三防教育館、兩彈歷程館。講解員田玉嬌告訴走親團,1986年以前,這里屬于中國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九研究院,城市研制核武器、發(fā)展核工業(yè)的重要地方。大家熟悉的“兩彈元勛”鄧稼先、王淦昌等都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
新聞背景
四川省是中評社“兩岸走親”系列報道走訪的第3個省份(之前已走訪山東省和浙江省)。此次活動為期8天(10月23日至10月30日),走親團8名成員在臺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帶隊下將走訪四川成都、德陽、綿陽等地,深入報道四川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人文風情及高科技產(chǎn)業(yè)園區(qū)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情況。 (中國臺灣網(wǎng)、四川省臺辦聯(lián)合報道)
中評社記者在兩彈城拍攝。(中評社 吳政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