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的“生活藝術”。馮明珠院長介紹說,臺北故宮藏有一張宋代的人物畫冊,畫面中,一位儒生坐在榻上,身邊的童子正在沏茶。榻后立著一個屏風,屏風上掛著一幅畫,畫的內容正是畫著儒生本人。根據這幅畫的布局,乾隆皇帝請來畫師,畫了五幅形態和布局一模一樣的畫作,取名叫《高宗是一是二圖》。這五幅畫畫了乾隆皇帝從中年到老年的五個年紀。這次“特展”展出的“是一是二圖”,畫的是乾隆皇帝五十多歲時的模樣。從這幅畫作所展現的情形,觀眾就很容易感受到,這正是怡情樂志的乾隆皇帝向往的生活——情不自禁地進入畫中。馮明珠院長認為,乾隆皇帝喜歡這類肖像畫,其實就像我們現代人,隔一段時間就拍照留念一樣。
據說,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種“角色扮演”的肖像畫。在本次“特展”中,還有一幅丁觀鵬的畫作《洗象圖》,乾隆皇帝身在畫中。而《洗象圖》的原型,正是明代丁云鵬的《掃象圖》。《洗象圖》和《掃象圖》并列展出,成為本次“特展”的一大亮點。
在采訪接近尾聲的時候,馮明珠院長為記者引述了乾隆皇帝的一句話,作為她此次接受采訪的總結。她說,乾隆皇帝在《欽定周官義疏》中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民食足而后教化興,教化興而后國治安;國治安而后祖宗之器得以常守而弗墜,是民之谷之數重于守器也”。馮院長深情地說,乾隆皇帝用豐富的宮廷典藏來證明他治下的盛世。時下,對于兩岸中國的文物乃至中華文化,當然也需要一個和平、富足、開放的社會,來保護、研究和發揚。
據了解,現在,兩岸故宮已經允許對方的研究人員,依據研究項目的需要直接接觸文物。只要提出申請并獲得批準后,北京故宮的研究人員可以“上手”,對臺北故宮館藏文物做最近距離的研究。對于文物研究人員來說,這是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了。(記者 劉燕楓)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