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家擁有金山銀山,享盡富貴榮華,陳致中卻寫文章表示“寧愿出生在平凡家庭”,臺灣《中華日報》29日發表社論對此說,陳水扁家之于陳致中,似有難以負荷的壓力,而成為生命的負數。惟其喟嘆究系真耶?假耶?這與他姐姐陳幸妤怒罵媒體“你們要把我逼瘋嗎”?他妻子黃睿靚說“我們家快家破人亡”不啻同聲一氣,互為呼應。
社論說,陳致中、陳幸妤、黃睿靚等人成為全臺灣民眾緊盯的目標,究竟是什么原因?他們都不肯明說。然則,如果沒有那些“原因”,或那些“原因”是私人性的,大家豈可騷擾他們?正因為他們對“原因”支支吾吾,甚至絕口不談,這表示,其實他們明白那些“原因”一旦攤開來談,就談不下去了。
例如:陳水扁家的錢怎會多到需要用200多個麻袋來裝?又為何從這家銀行金庫搬到另一家銀行金庫?為什么一定要把錢洗到島外,而陳致中等人是“受益人”?挑明了說,“原因”藏著答案,該說的不說出來,別說司法要追查,社會又豈會放過?
若謂,生長在富貴人家還不如生長在平凡家庭,那是風涼話,關鍵在有了富貴榮華后的人生態度與生活內容如何。富貴是指金錢,榮華是指權力,陳致中等人是否想過,有了吃喝不盡富貴榮華,應比尋常人更有能力助人,試舉一例,“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后,陳水扁吳淑珍捐了多少錢?其兒女又捐了多少?
然而,陳致中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卻是服兵役時以積架車為代步工具,還有專屬停車位;參加大學考試時被安排在冷氣房休息;陳水扁家弊案爆發后,離臺次數之多彷佛出入自家廚房,一副豪門貴胄氣派。
尤有甚者,所謂“三十而立”,陳致中到了而立之年,不必賺錢養家,也從未正式投入職場,工作之于他可無可有,但住則有豪宅、吃則有山珍海味,他豈知?多少和他年紀相仿、生活在清苦家庭的人正苦于找不到工作,或不敢結婚,結了婚也不敢生孩子,因為擔心沒有收入,或收入不夠支應。
陳致中“寧愿出生在一個平凡家庭”之說,因此使人覺得,好比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吃多了,吃出一身毛病,就說“寧愿每天吃青菜豆腐”;所住豪宅不幸發生災難,就說“寧愿住在茅舍里”;身上的金鉆刮傷了皮膚,就說“寧愿不戴金鉆”。如此占盡便宜還賣乖,哪個窮人能不生氣?
古今中外,比陳致中等人擁有更多富貴榮華者,并非都有陳致中一般的苦惱,而有“寧愿出生在平凡家庭”的想法,其分際在于陳致中等人做的事(如洗錢),他們沒有做,他們做的事(如公益活動),陳致中等人不屑做。不同的做人心態產生不同的行為,差別就在這里。
陳致中說“父母不能選擇”,陳水扁對應說“這是你的宿命”。為人父母,為人子女,那是血緣之所肇,血緣一脈,行為卻不必然相習。如果父母做壞事,兒女也得照做,難道強盜生的孩子,就一定要做強盜嗎?陳致中等人不能自外于陳水扁家弊案,只是涉案程度不同罷了。從積極人生面看,這何嘗不是他們的一門功課,若一味責怪別人干擾他們的生活,無異說明他們還沒有從“窮到只剩下錢”中醒過來。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