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29日發表島內退休教師帶賴宏偉的署名文章,針對臺灣的“祖父母節”發表自己的看法。文章說:不當父母,不知父母恩;不當祖父母,不能體會老人家帶孫子的辛勞與價值。以前的社會,三代同堂,很多小孩都是祖父母帶大,后來小家庭多了,祖父母的角色與功能并沒有太大改變。
作者講述道:今年春節過后,孫兒11個月大時,長子媳不放心繼續給保姆帶,于是托我們照顧。自此,我們“重做父母”。
半年過去了,孫兒一歲半,可以上幼兒園;一周前兒媳將他帶回臺北。回想我們的父母,子女多,要帶的孫子也多,照顧時間那么長,真是了不起!世人歌頌父母恩,其實祖父母對社會的貢獻,是“加值型”的產能,才偉大。
幫孩子帶孫子的過程,特別能體會時下年輕人的困境與社會問題。以兩個兒子為例,30出頭結婚,算是社會菁英,都在臺北巿工作,住套房。老大早出社會幾年,勉強買了一間套房,老二沒能力就只能租屋。老大婚后要付房貸、車貸,有了孩子以后,保姆費一個月二萬元以上。公立幼托極少,私立幼托學雜費一個月差不多快二萬元。可是長子媳工作快十年了,薪資沒什么成長,就已經負擔沉重,所以想生第二個孩子的意愿非常低,因為環境、經濟都不許可,老二的情況亦然。
慶祝祖父母節,身為祖父母的我們,只希望子女都好過,孫子多幾個,少子化、高齡化時代,能像大同世界說的,男有分,女有歸,壯有所用,老有所養,幼有所長。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