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國兩會上,河南人大代表李光宇提出北京等地的高考錄取率高一點,這我們能理解,但是相差31倍,這個我們無法理解。他同時希望國家制定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高校每年在河南等中西部省份提高的招生比例予以明確,并將完成情況進行公示,縮小差距。同時他提出應該考慮將幾所重點高校外遷至河南。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問題更是涉及千家萬戶,因此教育公平問題更是倍受兩會代表委員的關注。但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地區分配不均問題依然突出,這引起了群眾不滿,因此加快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均等化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進入重點高校幾率低、自身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也較為稀缺。以河南為例,2008年,北大在河南投錄取率不到0.01%,而北京錄取率是0.24%;對比錄取率,河南學生上北大的難度是北京學生的24倍!2013年,北大在河南錄取率還是0.01%,而在北京錄取率為0.31%,這個難度差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從五年前的24倍增加到了31倍!北京大學,只是眾多名校、重點高校在河南招生現狀的一個縮影。同時河南本省只有一所211大學,沒有985高校,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嚴重不足,這些大大影響了河南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不利于河南培養優秀人促進自身發展。不僅河南如此,人口大省河北,四川等省份也面臨相應的情況。
本來211和955高校等優秀教育資源是由國家財政扶持發展的,其優秀教育資源本來也應該全國人民平等使用。但是由于高校的屬地原則,一些高校將招生名額的大部分留在本地,只給外省留下較少的名額。比如浙江大學就將招生名額的58%留在浙江省,這樣做無疑會大大限制其他地區的招生名額數量,讓一些名牌大學淪為“地方大學”.用全國人民的錢去支持個別地方教育的發展,這樣的不公顯然會讓人民群眾感到不滿意。
由于中西部優秀高校名額減少,必然會使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機會減少。近年來農村學生上大學的比例下降顯著,還以北京大學為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大的農村生源比例高達7成,而近年卻下降到不足一成,教育失衡由此可見一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要給每一個青年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教育是讓青年人生出彩的重要途徑,只有注重教育公平才能讓每一個青年平等享有出彩機會。教育失衡帶來的必然是社會向上流通性減弱,階層固化現象更加嚴重,寒門難出貴子,這不利于城鄉一體化建設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招生名額分配不均還會帶來地區發展差異地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發展優質教育事業才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為科技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由于東部地區集中了優質教育資源培養了大量優秀后備人才進而帶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科學技術也因為教育發展滯后而難以為經濟發展助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資源的失衡必然會進一步拉大地區發展差距,影響民族復興的進程。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還會影響教育本身的健康發展,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優質,受教育人數較少,導致優質教育資源的閑置、浪費。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和人口大省人口眾多,而教育資源少質量差,必然會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同時也會使高考競爭日趨激烈,素質教育必然難以全面推廣,這不利于民族素質的整體提高,影響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教育公平不僅涉及千家萬戶更關乎民族的振興。在今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提高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比例。希望政府能夠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積極推進教育這個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回應百姓呼聲,為社會公平發展助力。(中國臺灣網網友:侯宇浩)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