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作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的報告中,有13次談到“創業”,其中,用不小的篇幅談如何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無疑這些將為正在創業和準備創業的人增加底氣和干勁。中國將迎來創業新時代,而這樣時代的到來勢必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通過億贊普大數據公司所做的創業意愿的調查,我們發現: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校大學生和海歸人員。從近年的各大高校招生人數可以看出,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和在校生人數有增無減,其力量不斷壯大,其終將會代替原有的勞動力,成長為我國發展的主力。除創業群體的數量占優勢外,其質量也不能忽視。作為我國高素質群體,他們對于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全面,視野更加開闊,因此大學生及海歸人士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認識比原有勞動力更為深刻,他們深知原有經濟發展方式的高投入、低產出的弊端,他們已經認識到霧霾等環境問題就是原有發展方式的后遺癥,而且霧霾問題不是終點,而只是起點,這些因素會影響了他們在創業時對于項目的選擇。
在優勝劣汰的大環境下,創業大軍必須適應市場的競爭性、公平性。為了讓自己的創業之路走的更長遠,創業主體勢必會努力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要想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依靠傳統動力無疑是自取滅亡。這些高素質的創業主體唯一可以走的路就是不斷創新,不斷突破傳統尋找新出路,在這個過程中,會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在助力經濟結構優化。總之,正是因為創業本身的不變則亡的性質,逼著創業主體拋棄原有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挖掘其他經濟要素的潛力。
“為了讓這股創業熱潮波濤洶涌,僅去年一年,國家就取消和下方行政審批247項。”在這其中,涉及到投資創業創新和就業所占比例超過了64%,除此以外,對中小企業的稅收也有優惠。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不得不說,對于大眾創業,政府不僅“扶上馬”還送了一程,政策的積極支持為大眾創業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接借著這股東風,創業群體將少碰壁少放棄。“這股創業的熱潮”將更加“波濤洶涌”。一直以來,政府都在關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而大眾創業就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手段。也許,一個創業者的崛起對于改善經濟結構勢單力薄,擔當大眾創業形成一種潮流時,這種力量將不可阻擋,經濟結構的優化也指日可待,在傳統經濟結構這一“病樹”的前頭,將是大眾創業的“萬木逢春”。
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大潮的要求,而大眾創業就是推動這一進程不可忽視的動力。(中國臺灣網網友:梁春雨)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