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今天的事業、明天的希望。在今年的兩會中,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促進教育公平與大學生畢業創業,同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提出明年25省份將統一命題,這也為促進教育公平提供了條件。
我們面對的是,教育的公平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的社會焦點問題,關系著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關系著人心向背。如果我們不能合理解決這些問題,和諧社會的建設道路將是舉步維艱。教育每走一步都關乎全國的幾千萬學生的命運,其邁出的每一步也是非常艱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那么教育應該怎么走?
我們國家地域遼闊,管理這樣一個國家的教育確實不容易。每個省、每個市的經濟狀況,民族分布,地形地勢等等具體情況不同,造成中小學的受教育程度差別較大,教育狀況不平衡。城鄉公平缺失、地區公平缺失、階層公平缺失這些不公平現象的存在,也將阻礙社會發展的活力。因為一個國家的未來在于年輕人,而年輕人的發展取決于教育,所以教育發展要關注到這些不公平。有的省份如貴州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和師資得不到保障,適齡孩子的義務教育得不到保障,輟學率高,這使得學生們的受教育權利有所損害;而在城市中的學生卻享受不斷更新換代的教育設施,上喜愛的課程。這種公平的長期缺失嚴重挫傷了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論語》中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在經濟上是這樣,在教育問題上亦然。所以在教育的問題上,政府仍然應該加大對中西部教育的重視,加大投資。統籌城鄉發展,地區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而教育是公平是重要條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幸運的是,政府早已認識到這個問題并在努力地解決教育的不平衡問題,力促教育公平。2015年仍然是改革的關鍵的一年,教育公平讓改革成果惠及全民。補短板,強基礎,促公平。讓社會學有所教,人人出彩。關于高等學校的建設,我們要積極向國外學習,加快建成一流大學的步伐;關于地區教育的不平衡狀況,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村級教育最能體現教育公平,所以最大限度的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傾斜。通過對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繼續提高中西部地區高考錄取率。通過接受教育獲得只是才能,知識改變命運。個人的命運改變了,才有可能實現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時代賦予我們偉大的使命,教育是時代的命題,我們要向歷史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中國臺灣網網友:程超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