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從六月簽署至今,依然躺在臺灣“立法院”,大陸方面顧念同胞情深,簽署服貿協議時頗有讓利,對臺灣的開放程度甚至優于與港澳簽署的CEPA。而民進黨除了刻意杯葛之外,民進黨的“立委”及學者更是惡意曲解服貿協議,以致于民眾得到很多片面的或錯誤的資訊。民進黨為追求一黨之私,不顧廣大臺商的利益和臺灣經濟的發展前程,不惜丟掉臺灣的發展機遇,如此下去,恐怕丟掉的更是民眾對民進黨的信心。
6月21日下午2時許,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上海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其附件。(中國臺灣網 于斯文 攝)
服貿協議為何遲遲不能通過
其實大家都知道,服貿協議基本是對臺灣有利的協議,若有沖擊,也只有極小的沖擊。臺當局談到兩岸服貿協商原則時,說是“利益極大化,沖擊極小化”,但與民進黨交手,卻變成“沖擊極大化,利益極小化”,以致于民調對服貿的支持度,始終不能上升。甚至于臺灣“立法院”舉辦的公聽會,也是反對的聲音大于贊成的聲音。 【詳細】
民進黨對服貿協議的十大曲解
我們從許多反對服貿的聲音可以看到,民進黨基本上是一個愚民的政黨,他們用錯誤的資料,曲解理論,來欺騙民眾,一方面在心態上讓民眾畏懼開放,畏懼競爭,另一方面在認知上,讓民眾不知世界開放的趨勢,不知只有開放才能讓臺灣成長。民進黨對服貿協議的曲解可以分為十類,我們一一予以戳破,以免民眾被誤導!【詳細】
臺商是服貿協議推遲的最大受害者
政治人物各有所圖,最終犧牲的,卻是臺灣人民的利益與企業的商機。例如臺灣爭取到證券公司赴大陸設立具有控制權的合資子公司,原本是臺灣證券產業壯大升級的機會,令人扼腕的是,原本一鼓作氣凝聚的共識,卻因為臺灣“立法”延宕,等到服貿協議通過,再經過臺當局金管會的審核,熱騰騰的粥早已成了難以下咽的冷飯。不僅是證券產業,壽險、產險、銀行業者、食品連鎖、高檔餐飲、美容乃至觀光、醫美等臺灣具有競爭力的服務產業,也都成了服貿協議延宕的受害者。 【詳細】
兩岸服貿協議速通過利大于弊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若能通過后,雙方可集中心力,加速貨品貿易、爭端解決協議之協商,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向外界放送兩岸推動自由、開放、經貿繁榮發展之強力訊息。服貿協議有利于臺灣優質的服務業進軍大陸市場,獲得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更有利于臺灣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增加臺灣的就業機會。民進黨杯葛服貿協議,把服貿協議說成“洪水猛獸”,添加政治色彩,制造輿論恐慌,誤導不明真相的民眾。 【詳細】
臺業界應自信面對兩岸服貿協議
島內一些行業因對服協不了解而產生誤解,這是情有可原,但有一些行業的憂慮是非理性的,讓人不可思議。服務業占臺灣GDP的7成,顯示臺灣服務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大陸廣闊的市場將為島內業界提供大展拳腳的機會,而陸資入島也可把臺灣服務業的“蛋糕”做大,兩岸共創雙贏,何樂而不為?【詳細】
杯葛服貿協議將丟掉臺灣發展機遇
民進黨卡住《服貿協議》要硬拖過今年,把《服貿協議》當成明年“七合一”選舉的子彈,單純的經貿協議成為民進黨拚選舉的工具,自以為“保護臺灣產業”,卻恰恰相反綁住臺商的拚搏干勁,綁架臺灣錯過這一波全球化浪潮。 【詳細】
【結語】
臺灣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必須走自由、開放、競爭的路線,關起門來,剝奪服務業對外發展的機會,結果將會加速臺灣經濟被邊緣化。唯有自信面對大陸經濟崛起之事實,輔導臺灣服務業到大陸市場、到全世界市場去競爭,才能為臺灣經濟加入源源不絕的巨大動能。期盼臺灣民眾和業界能以理性、開放、自信的態度看待兩岸服協,切勿人云亦云,中了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的圈套,而錯失了登陸開拓商機的大好機會。 【詳細】
什么是兩岸服貿協議:
各方表態:
觀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