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志愿者與社區小朋友一起繪畫。(圖片來源:臺媒)
昨日某條關于大陸幼童在臺灣餐廳當眾撒尿的新聞出現后,不說臺媒的批評,很多大陸網友也進行了反省與譴責,然而最后臺灣某媒體今日卻澄清,是一起烏龍事件,當事人是臺灣民眾。此時,不說媒體的操守,單就兩岸民眾的反應,似乎也應檢討情緒化部分,更應回歸理性看待。
臺灣有媒體呼吁,善意是護衛兩岸和平的長城,需要很長時間的累積才能奏效,卻可能一夕崩毀。這是所有關心兩岸關系的人都應謹記的事。
2008年主張兩岸交流正常化的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系破冰,隨即開放大陸觀光客赴臺,2011年又開放陸生赴臺就學。兩岸人民終于建立雙向互動交流,也變得更為密切與頻繁。以前臺灣民眾要到大陸才有機會和大陸人民互動,現在走在觀光景點、甚至在學校讀書,和大陸人民互動成為一件很平常的事,漸漸成為生活里的一部分。
陸客赴臺帶來了經濟利多,去年大陸人赴臺達287萬人次,推估觀光收益超過1500億新臺幣;陸生赴臺則舒緩了少子化造成臺灣的大學招生嚴重不足的經營危機,目前加上短期研修生,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指出,陸生1年在臺人數約27500人,加上其他外籍學生,大約是105學年度臺灣的大學校院因少子化造成的招生缺額的一半。
臺灣《旺報》22日社評指出:除了這些實際面的好處外,情感面交流的意義更重大。因為人與人接觸變多、了解增加,情感與互信乃至于相互的好感也會增加,兩岸和平也會更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