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關于大陸與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完成實質談判給臺灣帶來的“惡夢成真”的話題,仍然是今天島內輿論繼續討論的熱點。大陸與韓國這項協定對臺灣的沖擊程度,真的被夸大了嗎?
真的對影響不大?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天的社評以《陸韓FTA對臺影響不大?》為題,針對島內兩岸派學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分析見解。
社評說,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與“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都是島內的知名經濟學者,卻得出陸韓FTA對臺影響不大與影響很大的不同結論,一般市民百姓又要如何才能認知呢?
胡勝正認為,臺灣與韓國產品的重疊性雖有70%以上,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約60%有ITA涵蓋,現在ITA要擴大到ITA2,涵蓋率可能提高到70%;加上ECFA涵蓋約10%,即使不考慮ITA2,目前已約70%免稅;剩下的30%,有一部分是臺商接單后,把臺灣的零組件、中間產品運到大陸制成成品后出口,所以受關稅影響的比率不大。
若是胡勝正的推論完全是正確的,為何從事電子產業生產制造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會對此相當憂心?他并指出如果他是外商,不會選擇投資臺灣,因為外商會考量臺灣能否成為亞太地區和大中華區的重要基地。郭董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人,其意見難道不值得更加予以重視嗎?
長期觀察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專家學者,一定會認識到中國大陸與韓國早自2006年成立CKFTA(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共同研究委員會,但是進度并不快,速度加快是在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后。兩岸ECFA談判即將完成前,韓國非常緊張。當時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甚至以“兇猛追擊的Chaiwan”標題報道兩岸經貿合作將對南業產業的沖擊。
用自創英文單字“Chaiwan”來提醒,說明其憂心的程度。這也說明韓國為何要搶在臺灣之前與大陸簽署FTA,若大部分的產品已由ITA涵蓋,試問韓國有必要對兩岸的ECFA如此憂心嗎?又為何要在兩岸經貿進一步整合前,搶先與大陸洽簽FTA呢?相對于韓國對于兩岸經貿協議早收清單的緊張,臺灣卻對大陸與韓國95%以上產品免關稅的FTA認為影響不大,不知道算盤是怎么打的?
郭董說得對,臺灣總是用政治思維來看待經濟議題。如今未被列ITA項目的產業,如面板及工具機業者,現在已經“剉咧等”,深怕陸韓FTA簽署將面板等納入降稅項目,屆時臺灣面板等相關產品銷陸必須課5%~10%以上的稅率,試問還有競爭力嗎?能說影響不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