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幕后" />
臺灣的教育改革推動了近20年,但是結果卻是“四不一沒有”,也就是說,當局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放心,學生不快樂,外加學生畢業后沒有出路。不過,盡管爭議不斷、評價不一,但大家還是不愿意重走老路——
每年秋季臺灣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儀式。圖為學生們在儀式上表演八佾舞。資料圖片
這個月的15、16兩日,對于全臺灣的初中生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兩天,因為一年一度的初中會考就在這兩天舉行。雖然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社會、自然5個科目的會考成績只占大約30%的權重比例,但是會考成績還是會影響他們能夠上什么樣的高中。因此,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圍繞填報志愿、各種比序、錄取學校,又將有一番爭議,最后,行之有年的教育改革又將被當成輿論評議的“箭靶”。
師生互動更緊密
實踐“小班小校”精神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臺灣社會開始發生劇烈而深刻的變化,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也隨之而起。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他們提出了四項目標: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不過到了1996年,才正式確定教育松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5大方向,并將中小學教科書由“一綱一本”改為“一綱多本”。
由此開始,臺灣社會教育改革的大幕開啟。此后近20年中,臺灣當局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措施,涉及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雖然,臺灣社會各界對于教改頗多微詞,但持平而論,教改至少功過參半。
首先是小班小校已經落實。從2007年開始,臺灣要求小學、初中每班學生人數不能超過35人。就拿人口數全臺第二的臺北市來說,2004年全市小學生總人數不到19萬人,全市共有151所公私立小學,平均每校43班,每個年級約7.2班,平均每班僅29人。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認為,降低班級人數只是一種策略、過程與手段,并非教育目的。所以,在降低班級人數的同時,臺北市十分注重發揮小班教學精神及功能。
其次是廣設高中大學目標也已經達成。1994年,全臺有177所高中,50多所大專院校,大學生人數有25萬多人。呼應教改要求,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廣設公立高中與大學,并放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升格改制的限制,如今全臺有300多所高中,160多所大專院校,大學生人數為100多萬,可以說,要考不上大學也難。
其三是高校去行政化。曾幾何時,臺灣公立大學的校長也一直都采官派、委任制,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教育改革風起云涌,臺灣高校去行政化逐步推進,并已經成為常態。1993年,臺修訂“大學法”,大學校長的自主遴選取得法理基礎。按照“大學法”的新規定,臺灣各大學校長,由各校組成的遴選委員會產生。校長遴選委員會包括教師代表、行政人員代表、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其中教師代表不得少于總數的1/2。經過20多年的發展,臺灣高校的校長遴選機制可以說已經趨于成熟穩定。
其四是家長全面參與教育。1999年頒布的臺灣《教育基本法》中,就明定家長有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如今的臺灣,所有的學校都有家長會,有學校甚至有家長會辦公室。家長全面參與學校教育,學校也借力使力,讓辦學更加開放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