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幕后" />
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保衛戰、湘西會戰……陽光下茂林修竹、木芙蓉花開的湖南,70年前卻是血雨腥風的中國抗日主戰場。5月11日,來自兩岸及港澳和海外黃埔師生后輩、黃埔組織代表、軍事專家學者150余人聚會長沙,參加第九屆“黃埔論壇”,共同回憶那場可歌可泣的家國保衛戰,表達了對黃埔精神、抗戰精神和當下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命運的思考。
芷江“血”字形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資料圖片
國共名將 多出黃埔
黃埔軍校第18期學生、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在論壇上介紹,有資料顯示,在抗戰時期的國民革命軍中,有200多名黃埔師生擔任師長以上職務,指揮著全國2/3的精銳之師。共產黨、國民黨的抗日將領,許多均出自黃埔軍校,如左權、劉志丹、趙尚志、謝晉元、羅芳珪、戴安瀾等。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黃埔軍校及各分校畢業生共有兩萬多人。黃埔師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孫中山先生的教誨,以“奮斗、犧牲”的英雄氣概,為“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注入了堅實的內涵。抗日戰爭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是抗戰留給中華后輩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黃埔軍校一期生陳賡之子陳知庶少將在論壇上說,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早期軍事人才的搖籃。在共和國授予的10大元帥中,5人出自黃埔;10位大將中,3位出自黃埔。他父親陳賡就是其中的一位。雖然他與不少同學在戰場上分屬不同陣營,但始終沒有湮沒同學之誼。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兩方同學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展開了有效的合作,共同譜寫了勝利的篇章。
陳中柱將軍既入祀臺北忠烈祠、又被大陸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其女兒陳璞給人們講述了一段悲壯傳奇。她說,她父親是黃埔軍校六期畢業。1937年抗戰爆發,淞滬失守,南京淪陷,許多政府官員都遷往后方,她父親也有任務去重慶,但他表示,在此軍情緊急民族存亡之際,身為黃埔生,絕不后退。他在津浦鐵路沿線號召職工和青年學生拿起武器,所發展和訓練的武裝力量達到3000余人。1938年3月他率部參加臺兒莊會戰,三出三入臺兒莊,雖傷亡慘重,但贏得了勝利。其后,他在蘇、皖抗敵,在泰州城外一次身先士卒的阻敵沖鋒中身中六彈,倒在河堤上殉國,年僅35歲。“殘忍的日軍將我父親的頭顱割下帶走。我母親不忍父親的無頭之身下葬,懷著身孕,帶著6歲的我直闖泰州城內日本指揮官南部襄吉司令部索要夫頭,其勇氣令南部襄吉震驚。他下令在場的日本士兵向捧回我父親人頭的母親敬禮。”
參加常德保衛戰的93歲黃埔老戰士吳淞向記者回憶道:“我親眼看見團長被機槍掃射陣亡,連長沖向敵軍陣地后一片火光,當時我是后勤兵,有人扔給我一只繳獲的三八大蓋,我端起來就開槍戰斗。”吳淞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襲僧衣,他當時所在的師幾乎全員陣亡。幸存的他在當年的激戰地乾明寺出家,為陣亡的戰友守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