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邦少年時即加入臺灣文化協會,兩度與同學攻擊日本人派出所,遭通緝乃內渡大陸,后入黃埔二期。(資料圖片)
不久前李登輝投書給日本偏右翼政論雜志《Voice》,聲稱“70年前,臺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
真的是這樣嗎?最近,記者查閱文獻、參加座談,并隨同臺灣《旺報》組織的記者團走訪臺灣基隆、苗栗、古赫坡古戰場及八卦山多地,發現從1895年到1945年,臺灣同胞從未停止過反抗,犧牲逾65萬人。8年抗戰,有超過5萬臺胞奔赴祖國大陸抗日救亡。抗日,臺灣從未缺席!
從北到南 屢敗屢戰
1895年,因甲午戰敗,清朝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臺灣,民眾激憤“若午夜暴聞驚雷,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集于市,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若無天地。”臺北鳴鑼罷市,決心抗日。5月,清廷令文武官員離臺內渡,以換取安寧。但臺灣人民不愿接受日本的統治,守島清軍與島內民眾奮起抵抗,4個半月陣亡1.4萬人。
在徐驤紀念公園,苗栗縣政府秘書徐沐蘭指著砌在磚墻上的臺灣地圖,歷數從北到南徐驤參與過的戰役,1895年6月10日,徐驤、吳湯興、姜紹祖在苗栗、新竹組建義軍,之后一戰龍潭陂,二戰大湖口,三戰老科崎,四戰新竹,五戰尖筆山,六戰苗栗,七戰大甲溪,八戰彰化八卦山,九戰他里霧,十戰斗六,十一戰于嘉義,十二戰于臺南曾文溪,幾乎無役不與,那也是臺灣人民的抵抗史。
徐氏家譜上第13世徐俊彩,自幼具進取心。及長,聞知臺灣為新開樂土,是創基立業的好地方,乃于1765年攜妻帶子,冒風險橫渡臺灣海峽,輾轉進入中港溪東岸。水土不服、缺乏工具、原住民族騷擾,困難重重,他披荊斬棘數年,墾拓田園數十甲,成為一方首富。其第四代徐驤年少時頗具才學,十幾歲時拜族長武舉人徐元章為師,修習武藝。18歲中秀才,開館授徒近20年,成為望重一時的地方菁英。
接到臺灣抗戰的消息,日本大本營派遣一個師團約2萬人確保殖民地的管轄權。
“夜,我軍三路進攻新竹。徐驤率100人,從北路將近城。登高四望,見城東大戰,轉而南擊日軍之背。日軍在城頭率隊亟追之。徐驤見其眾,避入箐以誘之。敵不敢入,發彈射,不能中。敵圍久,徐驤驟分兩隊出,一攻其前,一攻其后。日已暮,敵遂退,徐驤從山道全軍歸。”從文獻記載中可見徐驤的機智靈活。書載“徐驤三十八歲……結發束袴,肩長槍,佩百子彈九袋,游交往來,以殺敵致困為事”,是蘭博(電影《第一滴血》男主角)式人物。
“敵氛緊迫,(彰化)城中人心皆動,各軍無敢出哨者。而徐驤慨然以29人行視城內外。有問以眷屬者,浩然曰:‘有天道,臺灣不亡,吾眷可得也;臺灣亡,遑問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