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走近湖北非遺傳承人 用時光和匠心點燃藝術文化

          2017年09月23日 14:24:40  來源:長江云
          字號:    

            長江云報道 用一輩子鉆研一項工藝,傳承非遺文化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在走訪了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民大剪紙漆器班、漢陽江欣苑等后,在非遺傳承人的身上,我看見了繼承與創新的工匠精神是帶有溫度的。2017年9月22日,在“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行啟動儀式結束后,我們的腳步走近了武漢非遺傳承人的身邊。

            江城:獨創鄂派紫砂 傳承楚韻文化

            “我的紫砂作品60%都是以楚文化為題材的,這一套叫做問鼎中原,這一件叫做紅星高照……”江城老師作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從事紫砂工藝已有30多年,從26歲學藝至今,在紫砂這條路上越走越有特色,“我是湖北人,想做一點與家鄉有關的紫砂,就做出了現在的鄂派紫砂,在處理工藝上我都有了一些改進,題材上也有自己的創新。”

            江城老師的兒子江東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前年開始跟著父親學習自家獨有的鄂派紫砂工藝。江城老師的工作室內擺有一套兒子的作品《花好月圓》,“他前年開始跟著我學現在也能做出很完整的作品了。”說到兒子學習紫砂技藝,江老師顯得尤為高興。江東話不多,穩重內斂,跟父親學藝的同時似乎也修煉了內在精神,“興趣所趨,也能傳承文化。”江東對于紫砂,也繼承了父親的熱愛。

            “現在的人都太快,非遺是件慢動作的事。”紫砂工藝在2013年被評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城老師對其的未來展望還有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好好傳承下去。”

            常世琪:從雕竹子到雕頭發絲兒 走了41年

            常老先生的辦公桌上擺滿了自己的微雕作品,其中最讓老先生感到驕傲的是其中的一件發雕作品,材料是常老先生掉落的一根白頭發,題材是魯迅像,用40倍的顯微鏡看,生動形象,“全國能做發雕的不超過10人吧。”

            與江城老師一樣,常老先生的兒子常量也跟著父親學習微雕工藝,至今已有10年,“我一開始要他學他不愿意,他本科學建筑的,說畫一張圖紙能賣很多錢,后來再外面工作了一段時間還是決定回來跟我學。”說到這里常老先生笑了起來,“他覺得我這個太辛苦,可是他畫圖紙也辛苦,不如回來跟我學。”

            2013年微雕工藝被評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常老先生為了將其傳承發揚,也收了幾位徒弟,“我可以把技藝說出來,但沒十年二十年根本練不出來,我從學習微雕到開始做發雕,用了40年。”

            很多藝人把在豬鬃上做雕刻也稱為發雕,常老先生有些不服氣,“豬鬃比頭發粗多了,之所以他們這樣說,是因為英文hair把毛發都囊括進去了!”常老先生說希望在今后能出本書,把微雕藝術用文字的方式流傳下去,“我有準備,但還沒開始寫呢,還想多做些作品。”

            袁嘉騏:做傳承玉雕工藝的助推手

            玉雕工作室與其他工作室有些不一樣,袁嘉騏老師的徒弟圍坐在工作室外圍,都在認真雕琢手中的玉料,整間房子都是工具滋滋地聲音。

            鄭維今年36歲,從事玉雕18年,他手中正在雕刻的作品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從拿到玉料開始構思,它適合做什么才能發揮他的最大價值,然后出一比一的畫稿,再畫到玉料上,出大形,再出細工,最后拋光。”一年半雕出一件作品,鄭維沒覺得枯燥,反而很踏實,“每天做的地方,完成的線條都不一樣,很有趣。”

            90后的廖青學習玉雕兩年,圖紙創作還需要袁老師幫忙,“我以前學室內設計的,中途來學習玉雕。在玉上面雕刻比較有挑戰性,不像畫平面圖,玉雕從不同角度看都是不一樣的。”也許廖青和鄭維的玉雕之路才剛剛開始,但正式因為有了像他們一樣的學藝人,玉雕工藝的傳承才有了希望。

            袁世騏老師對玉雕有特殊的感情,從75年拜師學藝到今天,他的門下也出了不少弟子,“7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美術,廠里經濟效益雖然不好,但也出資讓我們去北京學藝,回來就想著做貢獻。國內有100多所設置西方珠寶專業的院校,三十年來他們都做了西方文化的推手,所有年輕人都是一顆鉆石永流傳,但對于玉雕的投入真的太少了。”袁世騏老師對于中國工藝的傳承有些擔憂,“現在國內有三所大學有玉雕專業,我們應該把他當作當代藝術傳承下去,我也在各地做講座,希望能有所重視。”

            何紅一: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項工作應該是有溫度的

            初踏進中南民族大學剪紙展館的時候,百鳳圖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這幅作品出自何紅一教授之手,還曾到美國展出,“這個作品從材質到題材我都有創新,用無紡布作為原材料,比傳統剪紙更易保存,其中的龍鳳二字我也有從女書中取材。”

            何教授從小喜歡剪紙,本科畢業后專門拜師學藝提升技法,“湖北剪紙藝術歷史挺久的,以前只是用于裝飾,現在開發之后跟生活更貼近。”

            何紅一教授認為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創新才是有底蘊的文化,“有繼承的文化才有講頭,別人看了不會覺得是空中樓閣,不是造出來的,它是有生命的,有溫度的,這才是非遺。”

            任本榮:愿在有生之年能留下更多漢繡精髓

            “漢繡零零總總有100多種針法,如果大同小異的不算也有五、六十種針法。”84歲的任本榮老先生在接受采訪之前正在設計新的圖紙,作為漢繡的第四代傳人,他為后人帶來了千千萬萬的文化財富,“不是我想活多久,但是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漢繡的精髓留下來。”

            任本榮先生的孫女今年26歲,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去讀大學,而是選擇了跟隨家人學習漢繡,算上她這一輩兒,已經是家族漢繡的第六代傳人,工作室內,除了任老先生和學徒就是女兒和孫女,“孫女學的也比較早,如果讀完大學再來學就晚了,眼力跟不上了。”

            現在的任老先生還和年輕人一樣,每天要在工作室做上七、八個小時,“這是職業習慣,十幾歲到現在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份工作需要的就是耐力,能耐得住寂寞才行,我收了很多徒弟,但能留下來的很少,一開始興趣很大,但很快就待不下去了。”任老先生說現在他眼睛也看不清了,“不能繡,只做設計了。”

            漢繡與蘇繡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漢繡注重濃墨重彩,以圖案手法為主,顏色鮮明亮麗,從12歲學徒至今,任老先生在漢繡的傳承之路上不斷創新,將楚韻文化融于傳統工藝,“我會慢慢把漢繡的應用領域都找回來,這是我的理想。”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孫俊、楊絲涵 責任編輯 張智美子)

          [責任編輯:楊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jizzzz中国| 日本视频免费高清一本18|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欧美黑人换爱交换乱理伦片| 四虎4hutv永久在线影院|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色视频| 天堂在线www资源在线下载|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真实乱小说在线阅读|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 手机看片在线精品观看| 天天干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毛片完整版视频|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日本后进式啦啦啦动态| 亚洲www在线|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免费永久在线观看黄网站|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91在线手机精品免费观看| 天天躁狠狠躁夜躁2021| 中文字幕av无码无卡免费| 日韩午夜小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波多野结衣制服诱惑| 免费毛片a线观看| 羞羞漫画页面免费入口欢迎你| 国产女人和拘做受视频免费| xxxx中文字幕|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影音先锋男人站|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