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長江行】看江淮分水嶺上的生態林海:綠了江岸富了百姓
鳥瞰官亭林海
央視網消息(記者高宇婷 孔華)“占地面積約35萬余畝的官亭鎮,每年造林2萬畝到3萬畝,用將近6年的時間種植了14萬畝的林地。全鎮的綠化覆蓋率達65%以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官亭鎮黨委書記衛涌波說。
江淮分水嶺
為什么要造林?這要從江淮分水嶺說起。
江淮分水嶺位于安徽省中部,為秦嶺、大別山向東的延伸部分,是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以嶺為界,分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嶺南的水匯入長江,嶺北的水匯入淮河。官亭鎮就坐落在江淮分水嶺的背脊之上。
對位于江淮分水嶺背脊之上的官亭鎮百姓而言,背脊上的土地存不住水,莊稼就沒辦法種。在思考官亭究竟該如何發展的過程中,造林培育苗木產業的想法逐漸成熟。2012年,安徽省啟動了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抓住這一政策機遇,官亭鎮開始了自身的“轉型升級”,植樹造林改變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
2015年,官亭鎮依托林海豐富的森林植被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創成省級森林公園,2016年創成國家生態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環境美了,百姓也同樣富了。
以占地6萬畝的官亭國家生態公園為例。6萬畝土地流轉,涉及官亭鎮五個村(社區)近2萬村民。按照當地的土地情況,傳統的農業模式農民收入十分有限,每年僅有7000余元。這樣一來農民不僅有了土地流轉的收入,空閑出的時間外出打工,收入一年能達到2萬元。
官亭鎮外宣辦主任周先海說,農民聽到土地流轉、植樹造林的消息,積極性非常高。
除此之外,江淮分水嶺上的官亭國家生態公園,也成為了“南樹北移、北樹難移”的苗木馴化基地。“經過馴化的樹苗成活率更高。”衛涌波說。現在,官亭生態公園內已入住苗木企業20余家,公園內擁有各類精品苗木150余種,棲息國家各類保護動物40余種。
因為存活率高,苗木銷量大,供不應求。為了保護林地,景區和企業簽署合同,企業移苗的過程中,苗木的保有量不得低于40%。
“接下來,官亭鎮將深化林長制改革,每年繼續造林2000畝至3000畝,結合安徽省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對實施整村推進、不適宜種糧食的土地轉型,加大森林綠化率。”衛涌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