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46年,從鹽堿地到米糧川——來自河北曲周縣的蹲點調研

          2019-05-31 14:07:00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字號

            科技小院師生與曲周農(nóng)民在一起。

            資料照片

            調研手記之一

            從前的日子

            2019年1月24日

            農(nóng)歷臘月十九 陰

            2小時高鐵,再轉1小時汽車,從北京來到曲周。

            同行的,是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

            他告訴我們,早些年,到曲周不容易。晚上11點多上車,從北京永定門出發(fā),綠皮火車,咣當咣當一整晚,第二天一早6點多才到邯鄲。等兩小時,再趕每天唯一一班汽車,到曲周實驗站,已是中午。

            正值隆冬時節(jié),還有十幾天就要過年,地里光禿禿的。出去打工的年輕人還沒回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零星地辦些年貨。

            王莊村,一個華北地區(qū)典型的小村莊。這里,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戶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收成還好,但很難有太高的經(jīng)濟收益。

            我們趕到時,村委會的會議室內,村支部書記王浩明正帶著大家商量明年的打算。

            “大家想想,明年繼續(xù)種小麥、玉米,還是種果樹,搞采摘園,種甜葉菊?”

            “我看去年甜葉菊收購價不低,6塊錢一斤。如果能解決銷路問題,利潤不小。”

            “甜葉菊成本高,如果把除草問題、晾曬問題考慮進去,成活率要到80%才能有賺頭。”

            “可以先找農(nóng)戶種十畝試試,規(guī)模大了,還可以搞合作社。但小麥和玉米不能放松,還得上產(chǎn)量。”

            ……

            七嘴八舌中,明年的種植大體有了方向。

            討論的人群中,老支書王懷義是年紀最長的一位。王懷義今年83歲,身體硬朗,記性也好。我們說,想聽他講講這里過去的事。

            王懷義點點頭,點起一根煙。煙霧中,46年前曲周的景象,一點點浮現(xiàn)。

            曲周鹽堿成災,是出了名的“鹽堿窩”。據(jù)曲周縣志記載,明崇禎年間,“曲邑北鄉(xiāng)一帶,鹽堿浮鹵,幾成廢壤”,這一樣貌幾百年來從未改變。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王懷義回憶,直到他小時候,曲周還是出了名的窮,農(nóng)民吃的是苦野菜、喝的是苦咸水,只能靠從地里刮小鹽賣錢為生。田地里,隨處可見大鹽疙瘩,最高的可近兩米。那是農(nóng)民刮土熬鹽之后,剩下的廢土堆積而成。

            曲周的狀況,也是整個黃淮海平原的縮影。

            上世紀70年代,在整個黃淮海平原2.8億畝耕地中,鹽堿地占了1/5。每年,黃淮海平原的群眾要吃國家返銷糧30億公斤。

            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1973年,抱病主持北方抗旱會議的周恩來總理作出指示,“一定要治理好北方鹽堿地!”

            就這樣,一聲令下,原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現(xiàn)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的幾位老師,背著鋪蓋卷,從北京來到了曲周,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土治堿戰(zhàn)役,拉開了一段用科技改變農(nóng)民生產(chǎn)生活的歷史,也鑄就了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師生與曲周縣群眾一段長達46年的深情厚誼。

            “老師們那時的生活條件艱苦哦,住百家屋、吃百家飯,”老王支書的普通話并不好,我們很難完全聽懂,個別字詞,要靠當?shù)厝俗龇g。但有一句話我們聽得真切——

            “農(nóng)大老師幫我們把土地變了個樣,也把村里人的生活變了個樣。沒有農(nóng)大的老師,就沒有曲周的今天。這一點,曲周百姓,不敢忘,不能忘。”

            調研手記之二

            像土地爺開了眼

            2019年2月26日

            農(nóng)歷正月二十二 陰

            正月十五剛過,仍是冬歇期。已有勤快些的農(nóng)民在處理糞肥,為春耕做準備。

            按老王支書提供的線索,也為更好探尋46年前那段歷史,我們走進了曲周改土治堿第一站——張莊。

            站在老師們住過的漏風、漏土、漏雨的“三漏房”前,我們很難想象,這幾間沒“根”的土房,竟是旱澇堿咸綜合治理的起點?

            我們的疑問,隨著兩院院士石元春的娓娓道來,一點點被解開。石元春是第一批來到曲周的農(nóng)大教師之一,如今已88歲高齡。

            講述,從1973年夏天開始。

            1973年6月,本應是麥浪滾滾、準備開鐮的季節(jié),曲周卻溝渠縱橫無序,不多的幾塊麥田里,散落著早衰的麥株。麥田里白花花的鹽霜,滿目蒼涼。

            中原腹地,竟遭受如此嚴重的土壤鹽漬化,竟有這么窮的農(nóng)村、這么困苦的農(nóng)民,作為科技工作者,石元春心痛:我們搞土壤改良的是“地球修理工”,這里的地球皮膚生了癬瘡,發(fā)生“潰爛”,我們怎能無動于衷?

            就因這一個念頭,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達如、雷浣群、黃仁安、陶益壽等7位農(nóng)大老師,一頭扎進這里。

            為摸清水鹽運動規(guī)律,越是刮風下雨,老師們越往地里跑。為了做分析化驗,老師們在漏土的房子里蒙著塑料布做實驗……石元春回憶,那段時間,老師們腿沒少跑、書沒少看、腦子沒少動,連夜里做夢,夢的都是治堿的事。

            反復調研后,鹽堿形成的原因找到了:邯鄲地區(qū)西部是太行山,山區(qū)巖石風化強烈,巖石碎屑物所含的鹽分離子,隨淺層地下水流帶到平原地區(qū)。平原低洼地區(qū)排水不暢,水位提升,鹽分隨之留在地表。常年如此,惡性循環(huán)。

            摸清“病根”,“藥方”很快給出:水鹽運動調節(jié),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平整土地、挖溝渠、淺井水灌溉壓鹽、咸水經(jīng)溝渠排走、深機井抽水灌溉、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開展系統(tǒng)綜合治理。

            一切就緒,只等施工。可是,等了許久,張莊大隊的施工大軍遲遲沒上陣。老師們心里急,如果不在冬天土地封凍前將壓鹽工序完成,春苗長勢受影響,這一年就白費了。

            石元春找到時任張莊大隊支書趙文,“老趙,社員什么時候進場?”

            “石老師,你們在這里待多久?”趙文反問。

            “你問這話是什么意思?”石元春不解。

            “過去工作組來過很多撥,這個說這么挖,那個說那么挖,來年開春就走人,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社員有意見。”趙文道出原委。

            農(nóng)大老師們的心像被扎了一錐子。他們知道,不怪當?shù)匕傩招睦镉新裨埂6嗌倌陙恚卫黻爜砹艘粨苡忠粨埽蛄恕⒕盍耍粶贤诹耍瑴下窳耍蝗藖砹耍俗吡耍蛔罱K,鹽堿地還是鹽堿地。

            “治不好堿,我們就不走!”農(nóng)大老師們說。

            等來了這句話,張莊百姓踏實了。第二天天剛亮,推車、扛鍬、使鎬,浩浩蕩蕩的施工大軍進入村南400畝實驗地。農(nóng)大老師們拿著圖紙、標桿和測量儀器一同進了工地。

            1974年的春天如約而至。

            干裂板結的土地變得松軟了。看到綠油油的麥苗從地下鉆出來,張莊百姓的眼睛亮了。自他們出生起,還是頭一次看到麥子長得如此整齊,他們說,“就像土地爺突然開了眼”。

            秋收之后,張莊一夜成名:1974年,張莊大隊糧食總產(chǎn)60萬斤,比歷史最高水平增產(chǎn)近一倍。邯鄲轟動了,河北轟動了,整個中國轟動了!

            隨后,張莊改土治堿的經(jīng)驗,如種子一般,播撒在曲周大地上,治堿進度不斷加快:1978年開辟第二代試驗區(qū),1980年開辟第三代試驗區(qū)……

            這顆種子也撒向整個黃淮海平原,并鑄就日后轟動全國的黃淮海科技大會戰(zhàn)。

            調研手記之三

            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人

            2019年3月26日

            農(nóng)歷二月二十 陰

            再來曲周,已是初春。大地返青。

            路邊的白楊長出嫩綠的新葉,地里的小麥長勢喜人,一天天躥得歡實。

            清明將至,曲周實驗站的一座墓碑前,陸續(xù)有農(nóng)大學生、當?shù)匕傩涨皝慝I花,駐足悼念。

            墓碑上鐫刻著一個名字——辛德惠。

            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副站長張宏彥介紹,辛德惠是第一批來到曲周改土治堿的農(nóng)大老師,也是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曲周實驗站的第二任站長。從1973年一頭扎進曲周農(nóng)村參與改土治堿,到上世紀90年代腳步遍布整個黃淮海平原,辛德惠把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奉獻給了曲周,奉獻給了改土治堿和農(nóng)村綜合治理事業(yè),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99年5月,前往浙江考察途中,由于連日勞累,心臟病病發(fā),搶救無效,辛德惠猝然離世。他的骨灰一分為三,一份在北京,一份在寧波,一份則留在他心心念念的曲周。

            究竟是什么精神成就了這樣一份付出?

            翻開辛德惠的日記本,一句話給出答案,也給所有奉獻在曲周的農(nóng)大老師們以行動注解——

            “無私無畏,忘我無我,利他利國,才能真正為人民服務,為黨的事業(yè)奮斗到底。”

            日記記載,“六五”“七五”期間,曲周改土治堿的經(jīng)驗已推廣至整個黃淮海地區(qū),國家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chǎn)田綜合治理工程列為“001”號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冀、豫、魯、蘇、皖五省12個縣建立了12個國家級不同類型的綜合治理開發(fā)試驗區(qū)。這12個試驗區(qū),如鑲嵌在黃淮海平原上的12顆明珠,閃閃發(fā)亮,一舉扭轉了南糧北調的歷史。

            1993年,喜訊傳來,“黃淮海平原中低產(chǎn)地區(qū)綜合治理的研究與開發(fā)”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被譽為農(nóng)業(yè)領域的“兩彈一星”!

            而這時,本可以功成身退的農(nóng)大老師們并沒有離開。因為,吃不飽飯的問題雖已解決,但新的問題很快出現(xià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平仍然較低。

            更嚴峻的問題隨之出現(xiàn)。放眼整個世界,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資源短缺、耕地流失、環(huán)境退化等諸多問題。而中國,因人口眾多,資源消耗大,讓國內外學者不約而同發(fā)出了“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人?”“誰為中國人造飯碗?”的疑問。

            審慎思考后,農(nóng)大老師們帶著曲周進入改土治堿之后的第二個階段——農(nóng)業(yè)綜合治理發(fā)展。

            怎么干?科學生產(chǎn)!

            一方面,提高土壤耕地質量,進一步提高糧食產(chǎn)量;另一方面,農(nóng)牧結合、養(yǎng)殖結合,科學發(fā)展。

            知易行難。個中艱辛,讓人難以想象。

            一些老師積勞成疾。一些老師關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心百姓生活、關心同事學生,卻唯獨忘了自己、忘了家庭。

            曲周實驗站第六任站長郝晉珉回憶:

            辛德惠老師家在北京,孩子年幼,但一年當中,他有300多天待在曲周。離京前,他把女兒托付給鄰居,說了句“麻煩您照顧一下”,就背起包走了。直到孩子生病,遠在云南的愛人來信責問,他才想起來回京看看。

            做油料研究的詹英賢老師,到曲周做雜交芝麻研究時,已年逾七十。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個小時。10天、20天之后,整張臉,除了皺紋的褶皺深處仍是皮膚的原色,其他地方都已黑得不成樣子。一次回京途中,詹英賢遭遇車禍,人救了回來,腿卻留下了一輩子的殘疾。

            ……

            “46年來,究竟有多少農(nóng)大人投身在曲周,心甘情愿奉獻在廣袤的農(nóng)村大地?”

            面對我們的提問,郝晉珉沉默許久——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來過。我只知道,我的老師、老師的老師在這兒,我的學生、學生的學生也在這兒。”

            調研手記之四

            走,到農(nóng)民身邊去

            2019年3月28日

            農(nóng)歷二月二十二 晴

            這幾天,在曲周,我們走進了一些小院,神奇的院子,充滿故事、充滿希望。院子叫“科技小院”。

            所謂“科技小院”,就是把科技送到農(nóng)民身邊的小院。在農(nóng)民家中、在田間地頭,在農(nóng)民需要的任何地方。

            調研期間一直陪著我們的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李曉林,在白寨鄉(xiāng)科技小院,兩棵梧桐樹下,講述了小院的由來。

            時光回溯到21世紀初,經(jīng)過30多年的治理,曲周已完成改土治堿和綜合治理發(fā)展的階段性目標。部分老師撤回北京,部分老師留守在1973年建立的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曲周實驗站,繼續(xù)開展農(nóng)業(yè)科學實驗。

            這時,一個現(xiàn)象引發(fā)老師們的思考:

            當?shù)剞r(nóng)民種植的玉米,畝產(chǎn)達到八九百斤后,很難再增產(chǎn)。可一墻之隔的中國農(nóng)大曲周試驗田里,畝產(chǎn)最高已達1600斤。

            帶著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決心,資環(huán)學院的老師們做了個決定:向當年改土治堿的前輩學習,走出大學和實驗站的圍墻,到農(nóng)民身邊去!

            2009年,白寨鄉(xiāng)一處荒廢的院子里,師生們住了下來,入住當天,李曉林親手種下兩棵梧桐樹。

            撫摸著兩棵已近10米高的梧桐,李曉林很感慨:“10年了,梧桐樹見證了小院和學生們的成長。廣袤大地是最好的課堂,在小院工作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進一步了解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民,也堅定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的決心。”

            聽說我們要了解小院師生的工作和生活,李曉林推薦我們去前衙村科技小院看看。

            前衙村,曲周縣出了名的文明村。家家戶戶種葡萄,相比于附近幾個村子,收入很不錯。

            盡管天還冷,地里的活兒也不多,但小院“院長”、資環(huán)學院植物營養(yǎng)系學生王曉奕已早早從家中趕回來,她惦記著盡快在全村推廣水肥一體化。

            我們到的時候,王曉奕正籌備晚上田間學校2019年的第一堂課,PPT的內容是關于葡萄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的。從防治黑痘病、蔓割病、褐斑病,到科學澆水、科學施肥,技術細節(jié)覆蓋葡萄種植全生育周期。

            知道我們來了,前衙村支書龍書云也來到小院,和我們講了很多學生們的事兒。

            這是一位已任村支書30多年的老支書,讀書不多,但很有頭腦,帶著村民從貧困村發(fā)展為響當當?shù)母辉4濉K米鹬乜萍嫉牧α俊?/p>

            龍支書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在學生的指導下,農(nóng)民合理澆水,省水費約300元;減少施肥,省約500元;用地膜,不用除草劑,省人工費約200元,一共節(jié)省成本1000元左右。此外,科學種植,爛果裂果少了,每畝地還能多收入1000元左右。一畝地多掙2000元,全村共2000畝葡萄地,一共增收400萬元!

            “別看他們年紀不大,本事可是不小!”龍書云呵呵地笑著。

            一晃兒,天擦黑了。村里家家戶戶生火做飯,空氣中飄著煙火的味道。

            炒一盤西紅柿炒雞蛋、從冰箱里拿出一點涼菜,再煮一鍋粥,很快就利落地解決了晚飯,王曉奕和師弟李興就忙著趕往村委會布置培訓會場。

            晚上6點,農(nóng)民們陸陸續(xù)續(xù)到場,能容下40人的屋子,滿滿登登地擠了50來人。因為是實實在在用得到的技術,大伙兒聽得很認真,又根據(jù)自家地里的情況,提問、討論,熱火朝天。

            回到小院,已到晚上9點。王曉奕和李興開始寫日志。這是每一位小院學生的必修課。記錄工作,總結思路。

            已近11點,到了休息的時間。

            衛(wèi)生間、洗漱間與臥室相距約200米,來來回回,很不方便,尤其是冬天的晚上。王曉奕說,這里的條件在小院里算是好的,有的小院連洗澡的地方都沒有,只能隔一段時間去縣里洗一次。

            打了水洗漱。冰冷的水洗在臉上,一下驅走了睡意。

            王曉奕的話一直盤旋在耳邊:“剛來時,苦。從大城市一下子被扔到農(nóng)村,生活上不適應,農(nóng)民們不信任,他們說,種了30年的葡萄,哪還用幾個娃娃教!但一段時間后,地里的葡萄越長越好,農(nóng)民們增收了,也接納了我們、信任我們。那種感覺,很甜。”

            調研期間,我們在曲周走了8個小院,了解了相公莊小院的蘋果種植,后老營小院的西瓜、小麥、玉米套種;看到了王莊小院監(jiān)測小麥玉米生長的高科技設備,白寨小院在種植業(yè)與養(yǎng)殖業(yè)一體化上的探索,德眾小院運用物聯(lián)網(wǎng)控制大棚葡萄種植的全過程……

            夜深了。王曉奕已睡熟。繼續(xù)翻看她的日志,一句話映入眼簾——

            “科學研究是為了什么,為了寫論文,還是為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實際需要?學習是為了什么,為文憑,還是為將青春、將生命扎根在祖國大地?在小院這幾年,我有了答案。要做與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民有關的事,有益的事,一輩子!”

            調研手記之五

            綠色發(fā)展,最重要的是人

            2019年4月13日

            農(nóng)歷三月初九 晴

            再來曲周,難得的晴天。路邊桃花、梨花已開得熱鬧。

            4月13日一大早,曲周實驗站就熱鬧起來。這里正舉行2019年曲周縣農(nóng)民科技節(jié)。方圓七八十公里以內的農(nóng)戶都趕了過來。

            導苗管式移栽機、直立免耕機、自走式小區(qū)播種機、V—A型撒肥機……在一排排新型農(nóng)機設備前,農(nóng)民們感受著科技的日新月異。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帶我們來到毗鄰實驗站的300畝綠色基地,綠色種植、科學施肥……多種農(nóng)業(yè)實驗在這里開展,一眼望不到邊。

            他告訴我們,2006年前后,綠色試驗之初,曲周小麥畝產(chǎn)400多公斤,隨著種植技術的優(yōu)化,畝產(chǎn)平均提升到600公斤。同時,農(nóng)藥、水的投入降低30%到50%,產(chǎn)量增加的同時,資源和環(huán)境損耗大大減少。

            切實的變化,讓當?shù)卣庾R到綠色發(fā)展的重要。曲周成為全國綠色發(fā)展示范基地。

            “這個基地有怎樣的示范意義?”面對我們的問題,張福鎖給出解釋:以小農(nóng)戶為代表的曲周農(nóng)業(yè),土地面積、經(jīng)營規(guī)模,在全國具代表性,如果綠色發(fā)展探索成熟了,就可以同當年治堿的經(jīng)驗一樣,在全國推廣應用,甚至為全世界做出貢獻。

            “為全世界?”我們的驚訝脫口而出。

            “我們曾做過計算,如果在我國現(xiàn)有耕地能實現(xiàn)這個發(fā)展水平,一年增收的糧食,就可超過整個非洲大陸,而每年減少的污染量,幾乎相當于整個歐洲的污染總量”,張福鎖進一步解釋。

            “正因如此,農(nóng)大在曲周的工作,不僅是為曲周人民帶來福祉,也對全國、全球有價值。而這,正是今日中國對全世界應擔負的責任。”張福鎖語速不快,一字一字,真真切切。

            天漸漸暗了,科技節(jié)已近尾聲,農(nóng)民們陸續(xù)散去。

            為了多與張院士聊幾句,我們一行人一起踏上返京的高鐵。

            車上,我們問,綠色發(fā)展難在哪兒,不假思索,張福鎖給出答案,顯然,這問題已在他腦海中思考許久——

            第一重挑戰(zhàn)來自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盡快從單一學科發(fā)展為不同學科協(xié)同創(chuàng)新;第二重挑戰(zhàn)來自多方合作,打造一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è)、農(nóng)民五位一體的平臺,做綠色發(fā)展大文章;第三重挑戰(zhàn)來自農(nóng)民,華北地區(qū)多是小農(nóng)戶為主的生產(chǎn)模式,要引導小農(nóng)戶與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相結合。

            高鐵繼續(xù)以時速300多公里的速度飛馳,望著窗外廣袤的華北平原,張福鎖頓了一下,“當然,最重要的是人,要先提升人的理念。”

            “就如科技小院,給農(nóng)民帶去的益處,不僅是解決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幫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樹立信心,敢于擺脫傳統(tǒng)觀念,接受土地流轉、合作社等更符合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方向的生產(chǎn)方式,樂于合作。”

            是的,人,是最重要的。

            疾馳的高鐵外,曲周漸去漸遠,回首4個月的調研,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

            從老一代農(nóng)大人的改土治堿,到新一代農(nóng)大人的綠色發(fā)展,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幾代人解決的問題不同,但情懷從未改變,目標從未改變:

            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經(jīng)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xiàn)價值,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在時代洪流中書寫精彩人生。

            火車即將到站,此時此刻,曲周的農(nóng)民們在忙些什么?

            或許,王莊村的郭巧英阿姨正在給孫子做飯;

            或許,后老營的農(nóng)民史振海正在盤算著,如果村里的土地流轉起來,自己手里有1000畝地,就能做綠色蔬菜大棚基地,把蔬菜直接供往北京;

            或許,德眾葡萄園的老板李德賓在思考,有了小院學生的幫助,今年葡萄收成肯定好,明年探索深加工,打造葡萄產(chǎn)業(yè)一條龍;

            或許,老王支書正給在外地打工的孫子打電話,讓他早點回來,看看日新月異的家鄉(xiāng),為鄉(xiāng)村振興、家鄉(xiāng)發(fā)展出一份力……

            (胡婷對本文也有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31日 06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永久| 韩国午夜理伦三级2020韩| 大片毛片女女女女女女女|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爽| 高清毛片aaaaaaaa**|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一色屋精品视频任你曰| 日韩毛片最新看| 亚洲欧美日韩丝袜另类|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成人性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第一页|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毛片| 色综合色天天久久婷婷基地|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av片在线观看|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欧美精品videossex欧美性|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爽| 被公侵犯肉体中文字幕电影| 国产真实乱系列2孕妇| 999zyz色资源站在线观看| 快点cao我要被cao烂了| 久久九九99热这里只有精品|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视频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