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出發,“初”發——來自紅軍長征出發地的追尋

          2019-06-15 21:3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一部史詩,從第一行文字就能感受英雄的力量。

            一座大廈,從第一塊基石就能推測屹立的高度。

            一次遠征,從第一步出發就能找到勝敗的根源。

            于都河畔,驚濤作證,一座豐碑直刺蒼穹。

            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6月12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85年前,近9萬中國工農紅軍從這里集結出發,開始了一場九死一生卻徹底改變中國命運的遠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那群遠征的人,到底為什么,就雖死無憾地出發?

            那群遠征的人,到底靠什么,能堅定從容地出發?

            那群遠征的人,到底圖什么,會義無反顧地出發?

            于都河畔,贛南紅都,在紅軍長征出發之地,隨便抓起一把泥,指縫里就會流出長征的故事、紅軍的傳奇。

            走近這塊熱土,走進這些故事,一種不朽的精神跨越時空指引著人們去追尋偉大遠征出發的步伐,去感悟源自初心的澎湃……

            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6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出發,為什么?

            在于都縣段屋鄉寒信村的古祠堂里,放著兩本族譜,一本是傳統家譜,一本是滿滿登載了這個村幾百名紅軍烈士名字的英烈譜。

            豈止是于都,在瑞金,在興國、贛縣、寧都、信豐……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贛南原中央蘇區,許多村莊都有一本紅軍烈士譜。

            而幾乎所有的長征歷史研究的著述都毫無例外地寫道:近9萬中央紅軍跨過于都河出發長征,能平安抵達陜北的不過寥寥數千人。

            一場“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人倒下”的遠征,當年的紅軍,為何就雖死無憾地出發了呢?

            答案,或許就寫在裝下了整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腦機關的謝家祠堂里。

            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景(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1931年11月,在閩贛交界的小城瑞金,葉坪謝家祠堂中,600多名代表齊聚一堂,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向世界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年僅“10歲”的中國共產黨開啟領導和管理國家政權的偉大預演。

            而這個紅色新政權與國統區最大的區別,就是這里的人民挺直了腰桿做主人!

            “紅軍來了,肚子能吃飽。”這是談起當年蘇區的記憶時,瑞金市云石山鄉豐垅村92歲的梁文河常說的話。在他的記憶里,紅軍來之前,農民辛辛苦苦收獲的糧食要給地主交八成,吃不飽、穿不暖,日子過得很苦。紅軍來了,“打土豪、分田地”,不但不用給地主交租,生活困難也有紅軍幫忙解決。

            “有了對比,共產黨領導的蘇區讓百姓們堅信,跟著共產黨、跟著紅軍,就能不受欺壓、就有好日子過。”贛州市委黨史辦主任胡日旺說,“因此在蘇區淪陷后,千萬人爭當紅軍跟著黨走,就是大家認定了跟共產黨走是對的,要繼續斗爭,把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再奪取回來,并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紅軍出發長征后,時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裁判部部長的江善忠在山上打游擊,在終被敵包圍后,他用鮮血在襯衫上寫下“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的遺言,跳崖犧牲。

            即便身處茫茫黑夜之中,也相信共產黨能帶領大家走向光明。

            正是因為寄托了無數人的希望并且受到了發自內心的擁護,黨領導的長征注定就是一次尋路之旅。它的最終勝利,是找到了正確道路和正確理論后的歷史必然。然而,這種尋找,從來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答案,需要付出巨大的犧牲,要以永不言棄的奮斗者姿態前行。

            再走長征路,源頭探尋者絡繹不絕。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的介紹穿越時空:“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經過長征,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找到了指引這條道路的正確理論,一步步成為領導整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民族脊梁。”

            在位于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贛州市委黨史辦主任胡日旺向記者介紹長征故事(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出發,靠什么?

            于都河畔,渡口依舊。

            85年前的寒秋,紅軍將士集結完畢,分8個主要渡口出發。

            前方是不可預知的險阻與惡戰,或許心中有些許害怕與畏難,或許心中記掛著家中嗷嗷待哺的幼兒與年邁的父母。

            當年的紅軍,到底靠什么就堅定從容地出發?

            答案,或許在華屋自然村的17棵青松的年輪里。

            在瑞金葉坪鄉華屋,85年前的一個夜晚,妻子即將臨產,26歲的紅軍丈夫華欽材接到了集結出發的命令。出發前,他與村里其他16位紅軍華氏兄弟來到嶺上栽下17棵松樹,并告知家人“見松如見人”,在革命勝利后再相見。然而,17位華氏子弟都壯烈犧牲在長征途中。

            信念,會讓人豪氣凌云,信仰,會讓人將生死度外。

            這是位于瑞金市的葉坪謝家祠堂(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無論歷經多大險阻,也必須把發電機背到指定地點,這是使命!”就是這種信念,于都籍紅軍戰士段九長、謝寶金等人硬是把當時黨中央唯一的一個68公斤重的手搖發電機,肩背手扛一路長征抵達延安。

            “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長征根本走不了一步!”長篇紀實文學《長征》的作者、軍旅作家王樹增說,“長征本質上就是一條信仰之路,長征勝利靠的是信仰。”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85年后,一部即將上映的戰爭題材影片《八子》引發了關注,這部電影來源于蘇區一個真實的故事:

            1934年5月30日,《紅色中華》刊登消息《勇敢堅決當紅軍》:“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有一家農民,他們共有弟兄八人……全體報名加入紅軍。”這則消息采自瑞金沙洲壩下肖區楊家。農民楊榮顯響應“擴紅”號召,先后讓8個兒子全部參加紅軍并送上前線。然而,這位父親從此再也沒能見到他的孩子們。

            在當年的蘇區,擴充隊伍時,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需要支援時,人民群眾節衣縮食向紅軍捐獻軍需及生活物資;遇到困境時,人民群眾想盡辦法救護與掩護紅軍傷病員……

            在紅軍長征出發前,瑞金市武陽鎮武陽村的邱娣組織了20多名婦女,日夜趕制出1700多雙草鞋。許多婦女因不停地揉麻繩,手心磨出了血泡。

            “紅軍能夠堅定從容地出發長征,還要靠群眾的支持,依靠軍民魚水情。”瑞金市委黨史辦主任劉前華表示,正是依靠千千萬萬群眾的踴躍參軍和無私支援才讓紅軍得以發展壯大,長征也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這是位于瑞金市的葉坪謝家祠堂內景(6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出發,圖什么?

            依靠人民,一切又為了人民。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革命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1934年10月,紅軍在短暫停留的幾天里,給百姓打了這口井,解決了村里吃水難問題。

            事實上,不僅僅是在銅鑼灣村的“革命井”邊,在瑞金沙洲壩著名的“紅井”邊,在贛南許許多多吃水不便的山村里,百姓們在一口口“紅軍井”邊認識了紅軍,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那顆初心。

            這,也就追尋到了85年前紅軍義無反顧地出發,“到底圖什么”的本源。

            “紅軍長征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去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理想,為此他們無懼犧牲、義無反顧。”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說。

            而再稍微往前推一點,答案,其實早就寫在80多年前一份文件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行委員會布告》第一號指出:“他的基礎,是建筑在蘇區和非蘇區幾萬萬被壓迫被剝削的工農兵士貧民群眾的愿望和擁護之上的。”

            這是于都縣段屋鄉寒信村古祠堂里的紅軍烈士英烈譜(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實現蘇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贛南紅色政權最鮮明的底色。

            “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80多年前,興國縣長岡鄉農村婦女劉長秀的這句心里話,出現在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結論中。

            劉長秀的丈夫當紅軍走了,大兒子也當紅軍走了,當家里糧不夠吃時,鄉蘇維埃政府就從100多公里外的公略縣買了大米來救濟,鄉蘇維埃政府干部不僅關心群眾的經濟生活,而且關心群眾的文化生活,全鄉辦了4所列寧小學、9所夜校,還辦了俱樂部。

            從這里開始,執政為民的初心被寫入蘇區憲法大綱。1931年11月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第十二條明確,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群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和教育相關的《列寧小學組織綱要》《掃盲識字條例》等法規有十余部。

            這是于都縣的長征渡口(5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在我們的模范縣興國,我們有300多所小學,約800名教師……我們從興國撤出時,文盲已減低到全部人口20%以下。”當時的中央蘇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近60%,而同期國統區不到20%。

            磨難與犧牲,歷史與現實都已經證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紅軍出發長征的方向。

            回望85年前的那次出發,我們驀然發現,長征已經注入到我們的基因里,85年的時光并未流逝,遠征的人從未遠去。它將一種躍動著、蓬勃著、堅定著的初心,匯集成一個民族奮斗的史詩,它的力量,會穿透一切歷史的迷霧和現實的迷茫,讓我們無所畏懼地開始一次次新的遠征,抵達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彼岸。(記者鄔煥慶、高皓亮、鄔慧穎、劉羽佳)

          [責任編輯:張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小兔子被蛇用两根是什么小说|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高清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夜夜猛噜噜噜噜噜试看|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free性欧美极度另类性性欧美| 日本三级电影网址|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男人边做边吃奶头视频| 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精品中| 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日韩在线视频网| 亚洲最大视频网| 男女一进一出呻吟的动态图| 国产FREEXXXX性麻豆|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国产精品视频全国免费观看| gaytv.me|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内射| 欧美69vivohd|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男女无遮挡边做边吃视频免费| 四虎影院永久在线| 韩剧学生的妈妈| 国产欧美日产中文| 33333在线亚洲| 图片区另类小说| eeuss影院在线观看| 年轻的嫂子在线线观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