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〡千里巖,守島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2020-01-22 20:42:00
          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字號

          res01_attpic_brief (1).jpg

            千里巖,守島人的故事依然動人

            青島日報記者連續第五年隨補給船探訪海島監測站

            尋一無人小島,建幢面海的房子,種菜、養雞、釣魚,隱居于此,似乎是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但現實中,孤島上的人,更多的是為了責任。

            距離青島55海里之外,有一座長0.82公里、寬0.24公里的海島,名為千里巖,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的8名監測員輪流駐扎于此。這里無居民、無淡水、無土壤,是海洋防災減災的前沿哨所,“守島人”需要24小時觀測潮汐、溫度、濕度等海洋與氣象的17種數據。

          20200121_1579603242_1266209901.png

            1月20日,記者與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姜文凱,監測員楊軍濤、郭棟,搭乘滿載補給的“向陽紅52”船趕赴千里巖。他們仨將替換已經在島上值守了1個月的馮立達、蔣濤、張輝,守著風塔和驗潮井,在這座孤島上度過鼠年春節。

            這已經是青島日報記者連續第五年隨春節補給船登島。島上的風物隨著時間的流淌緩緩發生著變化,但守島人的精神一成不變,他們苦中作樂,用執著和奉獻讓巖壁覆蓋的無人島變為生機勃勃的“歡樂島”。

            海上無人島,每滴淡水、每顆米粒都靠船舶補給

            天蒙蒙亮出發,船舶航行4個小時后,巖壁陡峭的千里巖便映入眼簾。由奇峰怪石構成的小島,猶如一座巨型駝峰矗立在海上,南北兩座山上光禿禿的,看不到一棵樹。馮立達、蔣濤、張輝早已拿好行囊在碼頭等候,遠遠地向我們招手,臉上洋溢著喜悅。

            千里巖沒有標準碼頭,只有一小塊相對平整的巖石,補給船不能正常側位靠泊,只能小心翼翼地靠過去,在船與小島之間搭一塊木板當作“舷梯”,“舷梯”一側由兩根繩索制成簡易扶手,另一側凌空,隨船舶忽高忽低,記者見此不禁有些腿軟,緊抓繩索萬分狼狽地挪了過去。回頭一看,姜文凱等三人則帶著隨身行李大步流星。

            這次運送補給的“向陽紅52”船配有塔吊,可以將米面、蔬菜、肉、煤氣罐、滅火器等上百件補給物品從船上吊到“碼頭”。此前,來此運送物資的其他船型則需要監測員們站在那塊劇烈晃動的木板上,從船上一件件往島上搬運物資。姜文凱說:“你們害怕這塊木板,我們卻特別期待。有了它才能有補給,我們才能回家!有時船好不容易來了,但風浪太大靠不上岸,又走了,那才叫無奈。”

          20200121_1579603303_1286512326.png

            登上山頂監測站的路由鑿在山壁上的300多個陡峭臺階組成,呈“之”字形,所有物資均需要從碼頭一點點靠人背上去。終于來到監測站,不大的小院里佇立著一座二層小樓,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已經陪伴監測員們13年的小狗聰聰步履蹣跚地朝大家迎了過來,角落的10余只雞悠然地邁著步伐,前幾年由陸地上背來的土建成的菜園暖棚里綠油油的,解決了值守后期無蔬菜可吃的問題。

            千里巖無居民、無淡水、無土壤,一滴淡水、一顆米粒都要靠船舶補給。遇到大風大浪,補給船來不了,監測站就會面臨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無米下炊。已退休的老站長張世江曾遇到過這種情況,他們便撈海草拌著吃,甚至在水里放點鹽喝。馮立達是2016年加入千里巖團隊的“90后”,從未經歷過缺衣少吃的他,在島上過了一段苦日子:“當時把發霉的面粉都拿出來吃了。”

            臺風、綠潮來襲,他們是“放哨人”

            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所屬的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是我國特類艱苦海洋臺站。8名監測員分成三組輪流上島,每個值守期為1個月,每期值守的3名監測員分成三班保持24小時觀測潮汐、溫度、濕度、風速、風向、海水鹽度等海洋與氣象的17種數據資料,并準點發送。

          20200121_1579603219_363285043.png

            這里還是海洋防災減災和觀測生態變化的前沿哨所。北上影響黃渤海的臺風,千里巖會提前觀測到第一手資料,為黃渤海沿岸抗臺防臺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千里巖也是滸苔綠潮北上的必經之地,監測站會為預測滸苔登陸時間和生物量提供寶貴的現場資料。

            海邊兩個戴著“紅帽子”的小房子格外亮眼,這是驗潮井和鹽溫井。“過去,10多項數據全是人工觀測,要自己采樣和測量。觀測員們每天8點、14點和20點下島到海邊測水溫,看潮位儀器是否正常,再采集水樣回去測量鹽度,準時發報。”姜文凱說。自2000年開始,才逐步實現自動化,但監測員仍要定時人工觀測,并與自動觀測數據對比。還要定時巡查觀測儀器是否運轉正常,發現故障立馬恢復人工觀測。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此時登島,意味著春節和正月十五都不能和家人團聚。姜文凱三人卻笑著說,家人都理解,這份工作的性質就是這樣,他們都不記得自己有多少個春節沒有和家人一起度過了。姜文凱說:“以前三四個月才能換一次班,最長的時候一年值守過200多天,現在一個月換一次班,已經很幸福了。”

            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島上度過,90后小伙還沒對象

            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8名成員中有5人在50歲以上,他們都已經戍守千里巖20多年。近年來,很多大學生報名并被錄用了,但面對戍守孤島的挑戰,最終選擇了放棄。開往千里巖的船上,姜文凱三人笑著對記者說:“由于我們工作的特殊性,島上唯一的‘90’后馮立達還沒有對象,拜托大家幫他介紹。雖然我們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需要守島,但島上的男人練就了做飯、做家務、縫補的本領。”

          20200121_1579603179_1155287269.png

            在堅守中,他們的心態日漸平和,但也有對家人深深的愧疚。去年,姜文凱的妻子生病住院,一直到出院才告訴他,雖然同事們提出替他輪班,但他猶豫了一下,還是選擇了回島值守;薛海波父親前年入院進了重癥監護室,妻子焦急地打來電話,但困守孤島的薛海波除了著急,什么忙都幫不上。

            與姜文凱、楊軍濤、郭棟揮手告別,船漸漸駛離千里巖,在島上繼續搬運物資的身影漸漸變成了一個個小黑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大約還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運完。下個月,這一幕將繼續,只是畫面里的主角要變為另外三個人。

          20200121_1579603200_80878237.png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千里巖的故事似乎沒有太多起伏和改變,但是他們卻為青島科考累積了60年珍貴的海洋與氣象數據資料。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做天天躁天天躁| 樱花www视频| 国产人妖ts在线视频观看| 99re国产精品| 无人在线观看视频高清视频8 | 日韩在线免费看网站|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色综合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hdmaturetube熟女xx视频韩国| 日本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爱看精品福利视频观看| 四虎影视884a精品国产四虎| 激情五月婷婷网| 国产麻豆91在线|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一区|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麻豆回家视频区一区二| 国产精品污视频| aisaobi|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人文艺术欣赏ppt404|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的免费视频网站| 一本岛一区在线观看不卡| 日日夜夜天天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欧美亚洲精品suv|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男男车车的车车网站免费|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性| 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资源|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