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美國優先”政策令美歐爭吵公開化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道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2月5日發表美國西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愛德華·奧爾登撰寫的題為《拜登的“美國優先”經濟政策可能讓美歐產生裂痕》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自從喬·拜登上任總統以來,華盛頓及其歐洲盟友度過近兩年的蜜月期,如今雙方卻開始圍繞經濟政策出現嚴重分歧。如果不能巧妙處理這些裂痕,拜登政府對全球經濟秩序的新愿景——也就是美國與歐洲和亞洲的盟友及伙伴合作,遏制中國和俄羅斯的野心——可能退化為不同經濟集團彼此競爭的世界。
咕噥了幾個月以后,這場口角上周突然公開化。歐盟負責內部市場的委員蒂埃里·布雷東宣布,他將退出本周在馬里蘭州舉行的美國與歐盟貿易科技委員會會議,這個委員會是協調美歐經濟政策的關鍵機構。他說,會議的議程“不再給許多歐洲工業部長和企業關心的問題提供足夠的空間”。他指的是歐盟抱怨美國為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提供新補貼,這些補貼對歐洲汽車制造商和其他企業不利。他說自己將轉而關注“維護歐洲工業基礎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在華盛頓出席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白宮舉行的首次國宴。他說,美國的補貼“對美國經濟非常有利,但沒有與歐洲經濟適當協調”。
在馬克龍此次訪問以前,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指責美國奉行中國式的產業政策。
這些引發爭議的補貼是美國國會今年早些時候通過的兩項大規模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的部分內容。歐洲領導人認為,這兩項措施都對美國公司提供不公平補貼,加劇歐洲大陸面臨的競爭力挑戰,還可能迫使歐洲與美國和中國展開代價高昂的補貼競賽。
荷蘭政府上周也公開回擊美國的施壓:美國敦促荷蘭的主要芯片制造商ASML和ASMI公司切斷與中國的關系。美國發起一場全面行動,阻止向中國出售高端半導體和芯片制造設備,但尚未說服日本和荷蘭等盟友支持。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大臣米基·阿德里安森斯對《金融時報》說,荷蘭對與中國的關系“非常積極”,歐洲和荷蘭在控制對華出口方面“應該有自己的戰略”。
更長遠來看,爭端集中在拜登政府工業政策相互矛盾的目標上。一方面,美國希望建立強大的供應鏈,減少中國在向未來產業提供關鍵技術和投入上發揮的作用。這需要與盟國密切合作——政府稱之為“友岸外包”,以防止浪費的復制并確保供應有更大彈性。另一方面,政府迫切希望看到以美國為基地的制造業得以復興,認為制造業的喪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國的競爭,會削弱美國的安全,損害美國經濟。
制造業崗位的喪失也削弱密歇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等工業搖擺州選民對民主黨的支持。美國的每一項新措施都對在美國的公司有利,而不是歐洲或其他親密伙伴。
擔心的不只是歐洲人。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恩戈齊·奧孔喬-伊維拉正試圖保護平等對待貿易伙伴的原則,這是75年來貿易多邊主義的核心。她在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發表演講時說:“許多國家不想在兩個集團之間做出選擇。”她警告說,“政策引發的脫鉤旨在提升復原力和安全,但可能最終會讓人覺得以脫鉤本身為目標”。
拜登坦承,這項立法存在“缺陷”,應當予以糾正。但是,有些情況目前還不清楚,比如《通脹削減法案》有關向自由貿易伙伴生產的商品提供補貼的說法是否會擴及歐盟。
此外,國會和政府以及鋼鐵和太陽能等行業中的許多人信奉這項法案中的“美國優先”原則,認為美國早就該復興制造業了。他們將阻撓對這項法律做出過于寬泛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