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創新、暖心服務激發“五一”消費新活力
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記者徐秋韻)杭州西湖邊,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忙著給游客指路;成都寬窄巷子的茶館里,老板提著長嘴銅壺穿梭倒茶;新疆鐵路部門在啟用高峰線的基礎上,增開了近450列旅客列車;鄭州東站平均2分鐘駛出一趟高鐵;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趵突泉園延長開放時間……這個“五一”假期,人潮涌向天南海北。
據了解,今年假期,國內游熱力十足,或達近3年峰值,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1.44億人次,同比增長4.9%。全國各地創新玩法、提升服務、打造豐富多元的文旅場景,為加碼“假日經濟”,助力提振消費注入新動能。
花樣玩法拓寬游客體驗
“我在等風,也等你”,“五一”假期,天津光合谷旅游度假區舉行國際風箏節,青年廣場主會場宛如天空藝術秀場,白天,超大型軟體動物風箏詮釋“天空美學”,夜晚,夜光風箏自帶光影特效,將星空化作絢麗舞臺。
“傳統風箏技藝與現代潮流玩法巧妙融合,隨手一拍都是大片,刷爆朋友圈。”游客張女士說。
上海靜安區在靜安寺商圈與蘇河灣商圈同步開展為期11天的系列光影活動,特邀國際著名藝術家、電子音樂制作人以及國內青年藝術家,攜手打造炫彩多元的光影活動,為市民游客帶來沉浸式的夢幻體驗,也展現活力、繽紛、多元的靜安夜生活。
第三屆“閃亮·上海”靜安國際光影展光影秀(央廣網發 上海市靜安區供圖)
這個“五一”假期,各地可謂是費盡心思為游客提供優質的、豐富多樣的文旅大餐。北京市文旅局以“京彩五一·樂享好時光”為主題,統籌全市文旅資源,推出1900余場活動;四川省聚焦“哪吒”熱,推出一批國風國潮新產品、新線路,舉辦國風嘉年華等180余場活動;內蒙古鄂爾多斯金沙嶺利用沙漠的資源稟賦,讓游客可以在大漠中體驗“彎弓射雕”的豪情;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舉行潑水狂歡活動,游客和市民沉浸式體驗民俗項目,近距離感受梁河多元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浙江寧波老外灘打造“復古腔調”市集,極具年代感的復古小物件搭配各種口味的中西特色美食,讓游客找回童心的同時也大飽口福,沿甬江平臺化身復古演繹大舞臺,激情音樂點燃現場氛圍……
“五一”假期,前來昆明教場中路觀賞藍花楹的游客絡繹不絕(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各地將文旅資源與國風國潮、非遺展演、民俗體驗、賞花露營、創意市集等結合,滿足游客沉浸式、有氛圍感、個性化的文旅體驗需求。
暖心待客彰顯城市溫度
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多地政府及景區暖心待客,打破傳統服務邊界,將“流量”轉化為“留量”,用誠意與創意吸引游客、打動游客。
“菜品味道好,價格也實惠,給榮昌點贊!”“五一”期間,重慶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面向游客開放,首日接待游客超5000人,米飯日耗超千斤,記者在現場探訪時看到,食堂內人聲鼎沸,等待取餐、結賬的游客已排起了長隊。菜品區擺放著榮昌鹵鵝、豬油泡粑、黃涼粉等20多種“榮昌味道”,不少菜品剛端上取餐架,就被“一掃而空”。浙江衢州、甘肅敦煌、安徽黟縣等地政府機關食堂也向游客開放,以平價美食展現地方特色。
游客在重慶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排隊取餐用餐(央廣網發 榮昌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云飛對此表示,機關食堂對市民和游客開放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機關食堂推出當地特色美食不僅是對當地特色美食的宣傳推介,也起到了對整個城市餐飲業的規范、示范和引導作用。他認為,政府良好的精神面貌、公共服務水平以及整個城市的餐飲水平都是當地文旅發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多地開放公共資源緩解游客“停車難”問題,湖北荊門開放124個停車場、17685個停車位,涵蓋機關事業單位及國企場所,江蘇揚州、東海等地同步開放政府停車位;多地還推行“柔性執法”,對外地游客違停以提醒代替處罰;情緒價值也提供的十分到位,山東一景區怕游客趕不到海,一下午撒3000斤蛤蜊,工作人員說不能讓他們空手而歸;河南云臺山景區推出“清涼套餐”,免費發放萬斤西瓜和5萬支雪糕……
從執法到服務,各地以精細化、人性化舉措詮釋著“以客為尊”的理念,一座城市的誠意與溫度躍然眼前。
文化賦能點燃消費新熱潮
這個“五一”假期,文化消費市場也掀起熱潮。從大運河畔的書香市集到江淮大地的非遺展演再到松花江邊的特色文創產品,文化消費正突破傳統邊界,在科技賦能與場景創新中重構消費圖景,展現出蓬勃生機。
安徽在“五一”假期開啟“好戲安徽”第二季活動(張大崗 攝)
今年恰逢黃梅戲大師嚴鳳英誕辰95周年,為致敬大師,傳承經典,安徽在“五一”假期開啟“好戲安徽”第二季活動。名家大師和青年新秀同臺獻藝,展演特別策劃“經典與傳承”并行的劇目體系,不僅選取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等嚴鳳英演出過的經典劇目,還選取黃梅戲《湯生與鸝娘》《伊犁月》等近年來地方優秀院團新創劇目,展現了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我們一行六人,專程從山東趕過來看這次劇目展演,黃梅戲是安徽的代表,在我們山東也是深入人心。”觀眾何靜怡說。
假日期間,各大文博場館、歷史文化街區等把握住機遇,推陳出新,創新形式,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哈爾濱中央大街將城市文化與AR技術相融合,推出了兼具科技感與城市文化的文創產品。“這款冰箱貼在去年的基礎上做了一個全新升級,結合AR技術,通過手機‘掃一掃’功能,可以看到一個動態視頻,實現裸眼3D的效果。”中央大街龍粵魔法列車總經理于洋說。
融合AR技術的哈爾濱中央大街文創產品(央廣網記者 張瀚予攝)
5月1日晚,《一越千年·古韻長歌》大型沉浸式夜間演藝活動在浙江紹興古城多個街區聯動開啟,現場表演者、游客、市民化身“越國子民”上演一場全民參演的大型古裝戲。
四川博物院創新推出“紋脈綿長——四川各民族文物上的吉祥圖案特展”,展覽選擇從紋飾這一“小切口”出發,講述四川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面對文旅消費的廣闊市場,各地因地制宜,在創新供給、服務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文旅流量”加速轉化為“消費增量”,豐富了游客的節日體驗,也助推經濟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