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AI+”賦能城市創新發展
自動生成道路路口信號控制優化策略建議,緩解交通擁堵;精確計算煤礦掘進作業面進退桿數據,提升作業安全性;快速計算飛機機翼的升力和阻力,提高飛行器設計和制造水平……這些都是產自西安的AI大模型實現的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是西安五大新興產業之一。2023年7月,清華大學(AMiner)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創新城市前100強中,西安排名全球第二十三位,位列國內城市第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西安正以產業化應用為突破口,以工業智能化為重點,以數據采集及分析利用為基礎,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在人工智能產業新賽道上奮勇爭先,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如今,“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中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算力擴容 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今年初,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焦點。2月,國家超算西安中心、灃東新城智能計算中心等紛紛上線DeepSeek系列模型,為DeepSeek的AI模型訓練和數據處理提供高性能計算資源和算力支持。
“目前,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已上線不同版本的DeepSeek模型,用戶可一鍵體驗在線開發、在線部署等功能;開放了AI社區,供開發者進行開發調試和知識共享。”國家超算西安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中心首席運營官張云鵬介紹,該中心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算力規模已擴容至500P,累計孵化人工智能創新解決方案230余個。
在傳統影像診斷中,醫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分析影像數據,而智能影像診斷系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一工作。去年底,在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中心的算力支持下,西北大學教授趙鳳軍研發出智能醫學影像診斷系統,通過自動化的圖像分割、特征提取和模式識別,快速定位病灶,助力醫生進行初步診斷。
“同時,AI系統通過大量的醫學影像數據訓練,了解了各種疾病的影像特征,能夠以極高的準確率識別和分類病變。在一些復雜病例中,AI系統甚至能夠發現醫生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為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提供了可能。”趙鳳軍說。
算力被譽為人工智能的“發動機”。西安不斷加強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超算西安中心項目通過驗收,正式加入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管理序列,已面向國內天氣預報、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高端設備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30多個領域提供相關服務;長安先導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一期項目(總算力500P)啟動建設,規劃總算力達到1000P。
技術協同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近10年來,我國軌道交通發展迅猛。隨著鐵路、公路、地鐵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運營時間延長,磨損、老化、故障等問題多發,運維工作的重要性日趨凸顯。
“傳統運維方式以人工巡查為主、事后維修為輔,重大故障難以做到提前預防。以城市軌道交通為例,在列車當日停運后至次日發車前的5個小時內,需要依靠大量人力巡查通信線路、信號設備、供電設備、隧道滲漏水、接觸網磨損等影響發車的各種病害。”中鐵一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特別是地鐵區間的巡查,通常需要50多名工作人員耗費4至5小時,效率低且成本高昂。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通過應用軌道交通智能運維AI大模型,這樣耗時耗力的工作可以實時完成。軌道交通智能運維AI大模型由西安理工大學的西安市軌道交通智能技術重點實驗室團隊歷時2年研發,很快將被應用于西安東站運維。
“應用了大模型后,軌道病害采集工作實現智能化、無人化。”西安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宋霄罡介紹,通過安裝在檢測車上的傳感器設備和系統采集視頻,并應用算法對視頻數據進行初篩,隨后通過大模型對病害視頻進行精準識別和分析,最終自動生成智能運維方案。這一過程僅需1分鐘左右。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接入DeepSeek,實現開源模型的國產化,利用DeepSeek更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不斷優化升級迭代,構建更加精準的大模型。”宋霄罡說。
西安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西安正積極布局推進人工智能陜西實驗室建設,鼓勵校(院)企圍繞人工智能細分領域聯合建設重點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聯合創新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
產品創新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印度尼西亞的一家知名造紙企業旗下擁有百萬公頃速生林。為了讓速生林產量高且品質穩定,就要給速生林中的作物提供穩定滋養的水環境,因而需要對地下水環境進行監測。
去年,該企業計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速生林地下水的智慧監測。而它所應用的,正是西安企業山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脈科技”)開發的智能水資源管理系統。
“我們自研的壓力式水位計是一種用于水位和水溫測量的傳感器,采用先進的混合信號處理技術研發而成,可以實現全量程數字化線性校正。這一產品能夠很好地應用于速生林。”5月9日,山脈科技董事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李波介紹,“在水位計覆蓋不到的區域,我們還能通過數據驅動算法算出其動態水位。”
“如此一來,當監測平臺釋放缺水信號時,便通過智能控制系統進行灌溉;當系統釋放排水信號時,便通過系統把多余的水排出。根據作物需水的規律,產品可匹配最佳的用水方案,確保速生林中的作物長得又快又好。”李波說,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在無人值守的同時實現科學精準作業。目前,這一項目已完工驗收,處于試運行階段,待技術成熟后,將會大規模推廣。
山脈科技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水科學水工程相關技術交叉融合,圍繞水利、水工、水務信息化,為行業提供綜合服務。事實上,受益于“人工智能+”,各個行業都在不斷塑造新優勢、激發新活力。
截至2024年,西安市人工智能關聯企業已突破500戶,其中,超過七成的企業集中于應用層,涉及智能機器人、智能終端、智能運載工具、無人機、無人船等智能硬件產品,廣泛分布于智能醫療、安防、教育、交通等行業應用領域。2024年,西安市人工智能產業實現營業收入464.75億元。
西安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西安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機制改革,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建好用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平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積極打造一批牽引力強、影響力大的應用場景,加快構建良好創新生態、產業生態,全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快速壯大、聚鏈成群,努力打造全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群眾新聞記者 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