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的主題下,呼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創和美永續之路,進而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新進程。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什么樣的最新進展,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怎樣的中國智慧?今天我們將通過一條魚和一座城,來深入體會生物多樣性是如何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
前不久,第二屆RCEP經貿博覽會在湖南懷化召開,15個國家和地區,200余名各類采購商云集于此。組委會專門邀請當地將一種本土特產魚類——湘華鯪帶到博覽會上展覽,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湘華鯪是湖南特有的一種魚,在沅水流域產量最高,以前當地老百姓經常能見到。但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由于修建電站阻斷了它的洄游通道,加之環境污染和過度捕撈,湘華鯪的數量急劇下降,一度面臨瀕危。現在之所以能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與近些年我國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通過數年不懈地技術攻關,研究人員摸索出了一整套湘華鯪的“馴養—繁殖—養殖”技術,成功把湘華鯪從滅絕邊緣拉了回來。不過,要讓像湘華鯪這樣的瀕危物種延續,技術攻關只是第一步,要讓它們真正能繁衍壯大,就要實現產業化養殖。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一些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瀕危物種,不僅要進行保護,還要讓其繁衍壯大,實現產業化來造福百姓。不過,湘華鯪的生長速度緩慢,要三年才能上市,這讓養殖企業很擔心利潤問題,不敢輕易嘗試。后來,懷化市政協委員、本土企業家張在權決定試一試。
張在權投資建設了湘華鯪的保種基地、繁育基地和商品魚養殖基地。當地相關部門也不斷對湘華鯪養殖做知識普及和宣傳,并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有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陸續加入了進來。
湘華鯪從瀕危到成功回歸,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呈現新的特點,各地強化科技賦能,加大對各種瀕危物種的人工繁育,推動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讓物種不僅保留下來,而且成為“可利用的資源”,助力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它不僅僅是對本土經濟物種單一性的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既要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又要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制,體現了保護與利用并重的基本理念!
目前,全國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100余種瀕危野生植物得到搶救性保護。2024年全國水鳥同步監測最新結果顯示,我國越冬水鳥總數量達505.9萬只,是迄今為止全國范圍內監測數量的最高紀錄。
在保護與利用并重的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長期保存農作物、畜禽、林草等實物種質資源超300萬份。
第五次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顯示:2024年,全國生態質量指數(EQI)穩中有升,達到59.95,生態質量綜合評價為“二類”;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森林覆蓋率超過25%,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五月中旬,伊春終于迎來春天。在當地的上甘嶺林場,不少工人正忙著播種紅松。
伊春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3.8%,整個城市是座巨大的天然氧吧,遙遙領先于全國很多其他地方,但當地仍把上山種紅松視為極其重要的工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一棵紅松長大成材需要八十到一百年的時間,壽命長達七八百歲,作為森林里的頂級群落,對整體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伊春從2004年開始,實施天然紅松禁伐令。新時代以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要求更為嚴格。2023年,當地專門出臺了《伊春市紅松保護條例》,讓紅松保護工作有法可依。近些年,隨著科技進步,當地又大力加快技術研發,依靠先進技術手段,提升保護效果。
現在伊春的紅松面積已經由數年前的4萬公頃增加到8萬公頃,生態進一步向好。在如今新的發展階段,這里的生態保護工作同樣也面臨更高要求。如何在保護的同時,發展生態經濟、惠及百姓,是當地近年來著力解決的問題。目前,各地都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競爭激烈,找準自己的優勢至關重要。伊春立足于深挖當地資源,發展旅游康養產業,并不斷提質升級,以滿足新的消費需求。
僅僅依靠天然的森林資源和景觀還不夠,要想讓游客留在當地更長時間、進行更多消費,就要開發更多元化、更有特色的消費增長點。當地政府引進了一些有實力有想法的企業,針對不同人群,開發各具特色的項目,不斷完善產業鏈。
黑龍江伊春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王曉微:“游客來了之后說伊春太舒服了,想把伊春的空氣打包帶走。立足于這個點深耕于生態康養旅游,比如今年針對“一老一小”,老就是銀發經濟,小就是親子研學,來開發不同客群的獨特旅游產品,為他們量身定制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
一家企業去年由當地引入,除了常規旅游項目,還打造了青少年研學項目,結合森林資源特色,一年四季會推出不同的課程。
在各方努力下,伊春400萬公頃的浩瀚林海和22攝氏度的夏季,這些優良生態資源的價值被激活,形成獨特的差異化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良好的生態資源帶來的價值不僅僅在文旅產業,也帶動了當地其他產業發展。伊春每年的樺樹汁生長量超過200萬噸,當地一直有采集樺樹汁的產業,但發展規模都不太大。近年來,在我國生態保護工作“保護與利用并重、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的引導下,伊春當地抓住大健康產業興起的風口,將樺樹汁產業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的突破口,大力發展從采集、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伊春森工旗下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的樺樹汁產品已經成為市場爆款。
伊春森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立坤:“木材停伐以后,原先幾十年的傳統產業也逐漸消亡了,如果把樺樹汁這個產業作為一個燃爆點,對解決職工的就業問題,增加職工收入是很好的契合點!
不久前,《黑龍江省樺樹液采集管理辦法(試行)》正式發布,明確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對樺樹汁施行科學規范利用、適度適量采集,為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探索保駕護航。
張玉軍:“生態保護不能僅僅是各種限制,各種禁止,而是要探索一條讓生態保護者能夠實實在在獲益的路徑。既讓子孫后代能夠享有綠水青山生物多樣的美麗家園,也要讓當代生態保護者,為保護付出艱辛的百姓能夠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讓“生態美”與“百姓富”真正有機統一起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穩步向前,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引領者作用也日益凸顯。我國將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實“昆蒙框架”作為重要共識,寫入20余項中外雙方簽署的聯合聲明、宣言或行動計劃。我國還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設立運行覆蓋六大區域15個發展中國家的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這一切努力都顯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張玉軍:“在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的背景之下,中國經驗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構建了生態優先、系統治理、全民參與、共享成果的中國特色路徑。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更是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注入了信心與動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我們看到,當我們保護好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美好愿景,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多邊進程的引領者、推動者和積極參與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我們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