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有里有面”,做好城市更新“繡花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
一座城市就像一個人,會在新陳代謝中不斷成長。由外延擴張轉向內涵提質,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正經歷深刻轉型。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既關系到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又是擴大內需、提升發展能級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隨著各地城市更新行動逐步推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不斷增強。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惠及居民4800萬戶、超過1.2億人,共改造提升各類老化管線36萬公里,增設停車位387萬個,建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8萬個。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既有的需求標準在提高,新增的需求類型更豐富,但目前我國城市發展還存在設施不夠健全、功能不足、安全隱患等短板弱項。《意見》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城市更新行動的路線圖,也為未來各地推進相關工作按下了“加速鍵”。
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支持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構建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優先補齊民生領域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全面排查城市基礎設施風險隱患,增加群眾身邊的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不隨意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古民居……《意見》圍繞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出了諸多務實舉措,說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尊重人民群眾意愿,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告別以往的大拆大建,做好微改造的“繡花功”,是城市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不僅要在民情民意的基礎上找到最大公約數,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還應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城市更新中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城市更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無論是全面開展城市體檢評估,還是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都離不開人民群眾這一根基。推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絕不能搞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在城市更新行動中,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精準思維,力戒形式主義,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辦一件成一件,才能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