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過緊日子的“減”與“加”
做好“減法”,不斷筑牢制度堤壩,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嚴禁花錢大手大腳、寅吃卯糧。做好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的“加法”,從財政收入“蛋糕”中切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
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實施以來,“帶頭過緊日子”日益成為黨政機關的行動自覺。當前,用好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成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其中重要任務就是做好過緊日子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加減法”。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條例》將“帶頭過緊日子”寫入黨政機關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從完善經費管理、國內差旅、因公臨時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會議活動、辦公用房、資源節約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明確規定,釋放出“帶頭過緊日子”不是一時之需,而是長久之計的強烈信號。
落實好過緊日子要求,蘊含著“減”與“加”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要做好“減法”,不斷筑牢制度堤壩,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嚴禁花錢大手大腳、寅吃卯糧。其中,把好閘門和開關的重要舉措,就是管住經費預算、強化支出管理,增強經費使用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實效性。各項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強化預算剛性約束,嚴禁超預算或者無預算安排支出,真正做到花錢不得任性。
當然,做好“減法”并非簡單一刀切,也不是一味地“勒緊褲腰帶”不干事、少干事乃至“躺平”。規范和效益是關鍵,該省的省、該花的花,從實際出發安排工作,取消不必要的公務活動,保證正常公務活動。通過科學安排與合理運用資金,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總之,就是要規范支出、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用在關鍵處、用出效益。
過緊日子還要善于通過創新方式方法提高效能。不少部門、地方開展國有資產盤活工作,通過優化在用資產管理、加強調劑共享、探索集中運營等盤活方式,讓“沉睡”的資產煥發生機,實現資產梯度使用和物盡其用,有效節約財政資金。由此可見,過緊日子是一門學問和藝術。
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也就是要做好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的“加法”。黨政機關更要嚴格地過緊日子,才能從財政收入“蛋糕”中切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全國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健康、科學技術等支出是主要組成部分,也印證了這一點。
近期,一系列重大民生舉措頻頻出臺,切實惠及千家萬戶。其中,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覆蓋所有幼兒園的大班兒童,預計今年秋季學期將惠及約1200萬人,全國財政將增加支出大約200億元,相應減少家庭支出200億元。育兒補貼政策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范圍、普惠式、直接性向群眾發放的民生保障現金補貼,中央財政僅今年就拿出900億元對地方予以補助。此外,還出臺實施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投資于人,真正把錢用在了刀刃上、緊要處。在實實在在減輕人民群眾的生育、養育、教育等經濟壓力的同時,提高了消費意愿與能力,發揮出促消費、擴內需的重要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運行。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做好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加減法”,減的是鋪張浪費、大手大腳,加的是民生福祉、發展動能,實現以緊日子換取好日子,這也是過緊日子的最終目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