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令歐洲經濟蒙上陰影
圖為德國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旗下漢堡港CTT集裝箱碼頭景象。新華社記者 張 帆攝
當地時間8月21日,美國與歐盟發表聯合聲明稱,雙方已就貿易協定框架達成一致,美國在聲明中重申了對歐盟大部分商品征收15%的關稅上限,涵蓋汽車、藥品、半導體芯片和木材等。美歐向著正式確立貿易協定又邁出一步,此前一段時間美國對歐盟實施的高關稅對歐洲出口商們已經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歐盟統計局近期發布數據顯示,今年6月歐元區出口整體下滑,對美出口更是同比驟降超10%。專家提醒,高關稅疊加匯率波動和全球需求疲軟,可能在接下來幾個季度持續拖累歐洲出口,令歐洲經濟蒙上陰影。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6月歐元區出口環比下降2.4%,而進口環比增長超過3%。這一增一減,使得經季節性調整后的貿易順差從5月的156億歐元大幅下降至28億歐元。其中,對美國市場的出口同比下降超過10%,直接反映出美國加征關稅舉措的劇烈沖擊。
事實上,這一下滑在經濟學家看來并不意外。今年上半年,不少企業在關稅正式生效前搶出口,把貨物提前運往美國。新稅率一經執行,出口量隨即下跌。荷蘭國際集團宏觀研究主管布熱斯基指出,關稅疊加歐元走強和全球貿易不確定性,正讓歐洲出口商面臨多重壓力。
自年初以來,美方逐步提高針對歐洲商品的稅率:6月,歐元區多數商品面臨10%的“對等關稅”,汽車生產商面臨25%的關稅,鋼鐵和鋁產品關稅稅率則高達50%;8月,大多數歐盟輸美商品統一適用15%的基準關稅。這些數字遠高于此前美歐之間平均不足5%的關稅水平,令歐洲出口企業措手不及。
7月底,美歐雙方宣布就關稅議題達成框架性安排。然而,美歐技術團隊就協議細節的磋商,進展遠沒有想象中順利。歐盟發言人吉爾近日表示,無法預測美國何時會發布汽車關稅行政命令,“最后一英里總是最艱難的。”
據了解,美歐雙方仍在敲定一份零關稅清單,而烈酒和葡萄酒的關稅談判預計要拖至秋季。同時,美國政府要求歐盟加快進度開放食品和工業品市場。歐盟則強調,27個成員國的審批流程復雜,難以設定精確時間表。
在這場關稅風暴中,多個歐洲支柱產業正首當其沖。
汽車業面臨的壓力尤其明顯。德國、法國車企對美國市場高度依賴,關稅不確定性讓企業難以制定長期計劃。雖然協議寫明汽車關稅將有望在數周內降至15%,但在具體措施落地前,車企仍要按27.5%的稅率做預算和定價。
金屬行業的處境更為艱難。鋼鐵和鋁產品繼續承受50%的高稅率,德國和意大利等出口大國的訂單銳減,不少合同被迫取消。業內人士直言,“50%的關稅幾乎就是在告訴我們,想繼續出口就要另找辦法。”
酒類產業也未能幸免。法國葡萄酒、意大利烈酒面臨15%的關稅。歐洲葡萄酒公司協會(CEEV)秘書長伊格納西奧·雷卡特警告,即使關稅只持續幾個月,也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加上匯率因素,行業的整體財務負擔可能達到30%。美方業界同樣對此感到擔憂。美國蒸餾酒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斯旺格表示,美國酒店業蓬勃發展,得益于公平互惠的烈酒貿易和零關稅政策,對歐盟烈酒進口征收15%的關稅,將加劇美國餐館和酒吧的壓力,而這些餐館和酒吧已經因成本上漲和烈酒銷售放緩而苦不堪言。
面對高關稅,歐洲企業正在積極尋找對策。例如通過提價轉嫁成本,寶馬、奔馳等汽車品牌已在美國漲價,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此外,也有不少企業通過加快本地化來應對高關稅。除此之外,車企也在考慮擴大在美工廠產能,以規避關稅風險。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就表示,公司已準備在美國推進“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計劃”。
調整市場布局也成為重要對策,有部分中小出口商轉向東南亞、中東等市場,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不過,轉型說易行難。對于利潤有限、缺乏溢價能力的企業來說,關稅壓力往往直接轉化為利潤下滑甚至裁員風險。
企業的掙扎,已經體現在宏觀經濟數據中。今年6月,歐元區工業產出環比下降1.3%,顯示制造業承壓。雖然今年二季度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仍保持正增長,但工業走弱的跡象日益明顯。對于依賴外需的德國和荷蘭等國家來說,出口下降可能在未來影響投資與就業。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汽車關稅遲遲不能下調,今年三季度歐元區出口或將進一步承壓,這不僅會拖累企業盈利,還可能波及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蔡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