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讓“賽場喝彩聲”化作“消費新動能”
【光明時評】
作者:鐘超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多項促進體育與文旅深度融合的重點舉措,包括持續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等品牌活動。這一政策導向,既準確把握了當前文旅消費新趨勢,也為正在蓬勃發展的“體育+文旅”模式注入了新動能。
今年夏天,群眾性體育賽事在全國多地掀起熱潮。從江蘇“蘇超”觀賽人數突破百萬,到浙江“浙BA”上演“百縣大戰”;從貴州“村超”草根球隊的熱血回歸,到內蒙古草原上“村排”的激情飛揚……這些充滿地域特色和民間活力的賽事,不僅點燃了大眾的參與熱情,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來觀賽和旅游,顯著帶動了舉辦地的住宿、餐飲、交通和文創消費,形成一股強勁的消費拉動力。
體育賽事之所以能夠迅速“出圈”,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動因。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體育消費便從大眾的“可選消費”,進階為“日常需求”。我國自2011年人均GDP突破該門檻以來,經濟持續增長,2024年已達1.33萬美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識增強,體育正日益融入日常生活,運動場所不斷增多,群眾基礎日益廣泛,這為各類體育賽事的舉辦和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
體育不僅是一種鍛煉方式,更成為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突破口。各地借助“體育搭臺、文旅唱戲”的模式積極推動消費升級。一些地方推出極具創意的配套活動,如為籃球賽觀眾贈送米酒、給馬拉松賽選手發放帶魚,甚至衍生出“票根經濟”等新形態,將觀賽、參賽與“吃住行游購娛”緊密結合。以“蘇超”為例,前六輪比賽監測的旅游、出行、餐飲、住宿、體育五個場景合計實現服務營收379.6億元、同比增長42.7%,顯示出賽事經濟的巨大潛力。
當“選手”成為“買手”,當“看客”成為“游客”,“跟著賽事去旅行”便水到渠成,演變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要持續釋放體育賽事的消費帶動效應,就必須順勢而為,打通制約文體旅融合的堵點、痛點,在延伸產業鏈、提升服務體驗上下功夫,真正實現“賽后留人”和“賽后留客”,將賽事熱度轉化為持續的經濟活力。
為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高水平的賽事組織。賽事本身不僅要精彩激烈、富有吸引力,更必須保障安全有序、流程順暢。面對數萬甚至更多觀眾參與,賽事運營涉及場地安排、交通接駁、餐飲住宿、市場秩序等多方面挑戰,任何一環的疏漏都可能影響觀眾整體體驗。只有做到組織周密、服務到位,才能贏得觀眾口碑,塑造賽事品牌,吸引更多人“為一場賽,赴一座城”。反之,若賽事管理混亂、配套服務滯后,則非但無法拉動經濟,反而可能損害城市形象。
體育賽事猶如一扇窗口,透過它,人們感受到拼搏的激情、地域的文化和城市的溫度。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與風貌,無論是現代繁華的都市圈,還是秀美清幽的古村落,只要找準定位、展現真實個性,都可能借助賽事平臺釋放獨特魅力,將賽場上的喝彩轉化為對一座城市的留戀。讓更多觀眾因為一場比賽而愿意留下來、慢慢游、深度體驗,才是“跟著賽事去旅行”的深層意義所在。
《光明日報》(2025年09月1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