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經濟活力觀察:“出入口經濟”點亮西安城墻
新華社西安10月4日電(記者賀占軍、李亞楠)盡管小雨綿綿,國慶中秋假日期間,西安城墻勿幕門旁的早市,幾乎全天都升騰著千年古都濃郁的市井煙火。
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通過勿幕門,在西安城墻與城下的網紅早市——小南門早市間自由漫步、穿梭。一家籠籠肉夾饃小店的經營者張昭忙得不亦樂乎,笑意卻藏不住:“自從勿幕門城墻出入口放開,游客比往年假期多了許多!”
這幅熱鬧圖景,正是西安城墻“出入口經濟”的活力體現。西安城墻始建于隋唐、擴建于明代,周長13.74公里,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歷來是游客打卡西安的必到之地。
西安城墻永寧門(7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為了激活環城墻經濟,今年西安城墻實現17處登城門點全部開放——無論游客身處西安城墻東西南北哪個方位,都能就近擇門登城、下城,讓這座城垣真正走出“圍墻”,變得可觸可感。
“17處出入口像紐帶,串起永興坊非遺街區、老菜場創意街區、北院門風情街等特色地,還聯通碑林博物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等多個參觀點。”西安城墻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哲文說,“如今的城墻更似環繞老城區的觀光‘動脈’,游客憑當日門票可任意登城、隨時下城,在古樸城垣與市井煙火、歷史印記與文藝新貌間切換,從不同橫截面邂逅古都的多元魅力。”
西安城墻“雙節”期間出入口示意圖。新華社發
這份便捷,讓游客的旅程滿是驚喜。來自上海的大學生徐輕揚和女朋友在城墻上騎行了一段時間后,在城墻上看到老菜場別具特色的筒子樓和各種花墻,便從和平門下來,進行了一場說走就走的Citywalk。徐輕揚說:“之后我們還會再上來,去小南門吃午飯、再去含光門逛逛遺址博物館,有一種開盲盒的驚喜。”
10月3日,游客在西安城墻和平門出入口掃碼購票。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我們將所有具備行人出入條件的點位全部開放,打造環城墻文商旅融合圈。”西安曲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王慶華表示,這一舉措讓城墻與周邊景區、商場、公園等形成互動,既方便了游客,又為商圈引流,催生出不少新消費場景,聚合效應已初步顯現。
10月3日,游客在西安城墻建國門至東南城角段的老菜場創意街區游玩。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出入口經濟”的紅利,不僅惠及游客,更實實在在落在了商家身上。數據印證著這份活力:西安城墻出入口全面開放后,景區客流大幅增長,僅10月2日就達4.85萬人次;今年5月1日以來,新開的6處登城門點已接待游客15.72萬人次,源源不斷的人流為周邊商圈注入新的動力。
10月2日,游客在西安城墻勿幕門出入口上下城墻。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張昭的紅火生意便是例證之一,“勿幕門出入口開放后,小南門早市擺攤的商家數量明顯增多,國慶假期我的肉夾饃店能開到下午3點,休息兩個小時后又開啟夜市,全家幾乎連軸轉,每天能賣出近千份肉夾饃。”
為進一步豐富“出入口經濟”內涵,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西安城墻不斷“上新”。今年國慶中秋假期,13座經改造的敵樓首次開放,昔日軍事防御空間變身特色“文化客廳”:城墻城門、城磚展館解碼筑城智慧,秦腔、皮影展館演繹關中非遺,剪紙、瓦當、青銅鏡展館重現漢唐風采,唐代墓志拓片、古金銀銅器展館帶游客穿越時空……游客漫步其間,盡可感受“一樓一世界,一步一千年”的文化震撼。
10月3日,游客在西安城墻景區參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景區還依敵樓主題,配套設置了文創商店、咖啡茶飲、VR 互動等消費業態;各出入口附近,金甲武士巡游、唐詩接力賽、大唐運動會、花鈿扮妝等“古風”演出輪番上演,讓游客在歡聲笑語中沉浸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從便捷通行打破空間阻隔,到文化賦能豐富體驗層次,再到催生新消費場景激活經濟活力,西安城墻以“出入口經濟”為紐帶,讓千年歷史與現代生活深度交融。這份活力,正持續為西安文旅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