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兩岸共月明” 第十七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主題文藝晚會在武夷山市舉辦
11月16日,“茶香兩岸共月明”主題文藝晚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隆重舉行。作為第十七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會以“序 茶緣”“千年一葉 同根”“萬里茶路 同脈”“茶和天下 同心”及“尾聲 筑夢”五大篇章,將武夷山“世界烏龍茶紅茶發源地”“萬里茶道起點”的文化底蘊和國際旅游窗口的現代魅力,以及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深情厚誼,編織成一幅兼具歷史厚度與時代溫度的文化長卷。

在藝術呈現上,晚會巧妙結合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底蘊與現代舞臺科技,帶來多層次的視聽體驗。創意器樂秀《詩吟茶路》以中西樂器對話,再現萬里茶道貫通中外的商貿傳奇;科技光影秀《嘉木芳華》則借助投影視覺,展現茶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現代生命力,賦予傳統茶文化嶄新的表達方式。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整臺晚會始終浸潤在“兩岸一家親”的濃郁情感中。從還原共同勞作記憶的《兩山茶歌》,到寄托無盡鄉愁的《明月照茶山》,再到引發情感共鳴的阿卡貝拉《望春風》,一系列節目無不訴說著“兩岸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原生態情境表演《兩山茶歌》。(供圖)
訪談環節《兩岸茶事》成為全場晚會的亮點。臺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在分享中強調:“茶不僅是一片樹葉,更是承載兩岸鄉愁、記憶與情感的載體。”他用“同脈、匠心、人和”概括武夷山與阿里山茶文化的共通性,指出兩地茶種同源、工藝相近,茶湯中流淌的是共同的歷史回響與情感認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順明表達了自己的愿景:希望聯合兩岸學者、作家和攝影師,共同編撰一部《兩岸茶典》,為子孫后代留下兩岸一脈茶香的文化地圖。臺灣青年代表恩恩與武夷山自媒體人沈丹想發起“海峽茶青創客走廊”計劃,號召兩岸青年攜起手來,一同定義未來世界茶飲潮流。


臺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供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王順明。(供圖)

臺青代表恩恩。(供圖)
晚會更將視野投向世界,以“茶和天下”的胸襟,完成了一次從歷史到未來的文化巡禮。《武夷茶香》以躍動的節奏,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武夷山向著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福建會客廳闊步前行的腳步。《中國的味道》則以清新民謠唱出“三茶統籌”的現代圖景。

最終,晚會在一曲氣勢恢宏的大合唱《茶香兩岸共月明》中達到高潮。
從千年茶史到現代征程,從文化傳承到產業創新,從個人鄉愁到民族情懷,這場晚會用藝術的語言訴說著:茶,是穿越千年的共同記憶;明月,是跨越海峽的情感紐帶;而攜手前行、共創未來,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