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洪惟助:昆曲交流 兩岸典范

          2019-02-11 14:2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大陸,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百戲之母”昆曲的復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臺灣,影響更為深遠的則是昆曲傳習計劃。臺灣“中央大學”戲曲教授洪惟助正是該計劃的主持者,他創辦了臺灣昆劇團、第一座昆曲博物館,編纂了世界上首部昆曲辭典,目前正編寫昆曲在臺灣的發展史。

            “昆曲交流可以說是兩岸交流的典范。兩岸的昆曲學者藝人互相扶持、互補有無,讓昆曲從一個寂寞的劇種,變得為大家所重視。”在洪惟助臺北的家中,記者聽76歲的他細述起親歷的兩岸昆曲交流故事。

            與昆曲結下不解之緣

            上世紀60年代,洪惟助跟隨遷臺的知名昆曲曲友徐炎之、張善薌夫婦學習唱曲,從此與昆曲結緣。徐炎之夫婦在臺灣十余所大專院校和中學教授昆曲,并組織“同期曲會”,培養了不少昆曲研習和愛好者。

            1989年,大陸六大昆劇團齊聚香港演出,洪惟助深為演出的細膩精致而感動,對昆曲產生了愈發深厚的感情。次年,臺灣曲友賈馨園發起“昆曲之旅”,洪惟助等人隨之前往上海,對上海昆劇團的表演大為驚艷。

            根據洪惟助的考證,臺灣的昆曲活動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間,但在1949年以前,昆曲在島內主要保存于流行的北管、十三腔、京劇中。此后不少曲友遷居臺灣,昆曲清唱和彩演日漸頻繁,但始終沒有專業的昆劇團。隨著徐炎之夫婦辭世,臺灣的昆曲活動也逐漸沉寂。

            “昆曲在臺灣家底豐厚,值得研究推廣,而且要研究中國戲曲,昆曲在戲曲史上是重要劇種。元雜劇等現在已不能演出,但其劇本、舞臺美術等很多保留在昆曲里面。清代以后興起的劇種,大部分受昆曲影響。昆曲是承前啟后的劇種,要好好發揚。”洪惟助說。

            1991年,洪惟助與臺灣“中央研究院”首位戲曲院士曾永義共同主持“昆曲傳習計劃”,10年間,共舉辦6屆,培養昆曲愛好者400余人,專業演員20余人,共學折子戲40余折。

            昆曲傳習計劃影響深遠

            “每次都報滿,從小朋友到70多歲的退休老人,還有全家都來參加的。”洪惟助說,參與人數最多的是大學生,還有學校老師。“當時我小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他也跑來聽,回去跟同學介紹昆曲。”

            昆曲傳習計劃從第四屆起,除招收業余愛好者,還增設“藝生班”,吸引優秀曲友和“國光”“復興”兩劇團京劇演員參與,此后又培養文武場(樂隊)人才,為日后島內的昆曲演出和后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念及上世紀90年代大陸的昆曲發展狀況,洪惟助感慨萬端。“曲社里都是老人,不過一二十人,還常常找不到人吹笛子,劇團演出也沒人看。”他那時50歲,進場看戲發現自己竟是最年輕的。演員出場沒人鼓掌,結束時觀眾各自散去。“看了就很傷心。”

            洪惟助等人廣邀大陸各大昆劇團名家來臺演出、教戲、錄像,既讓大陸戲曲界對昆曲發展重拾信心,又為昆曲傳承保留了寶貴的影音資料,張繼青、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緹等人的藝術巔峰狀態得以記錄,為后輩學藝提供彌足珍貴的參考。

            “臺灣后來成立了十幾個昆曲社團,有七成以上的參與者是傳習計劃出來的。”洪惟助說。2000年,昆曲傳習計劃結束,洪惟助組織藝生班、文武場班優秀學員,成立臺灣昆劇團并擔任團長。

            兩岸攜手傳藝風雨精誠

            “臺灣昆劇團一年至少演出七八場,多的時候有20多場,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演員。”洪惟助說,劇團至今演過折子戲60余折,串本戲(縮編戲)和新編戲13本,曾到大陸多地和海外演出。劇團成立后,大多數時候以戲帶功,每年大概請兩批大陸名師來幫忙排戲,給演出把關,多則3個月,少則1個月,還會開設講座及推廣班。

            在洪惟助看來,臺灣以前研究中國傳統戲曲的學者,大都是“在故紙堆里討生活”,圍繞文獻資料打轉。他卻堅持“戲曲是活在舞臺上的”,帶動學術界對戲曲表演有了更多關注。昆曲傳習計劃整個運作模式,也影響到其他劇種在島內的傳習與研究。

            1992年,洪惟助在“中央大學”成立戲曲研究室,首要工作是編纂《昆曲辭典》。由于相關研究不足,洪惟助遍訪大陸多地搜集文物史料,更訪問百余名曲家、演藝家和學者。2002年,由洪惟助主編的該辭典問世,共有200余萬字、圖片1003張、“基本形體身段示范”光碟2張,兼顧文獻、文學、音樂、舞臺表演等方面。它既是世界上首部昆曲辭典,也是兩岸學者心血的結晶。

            近30年來,戲曲研究室收集文物上千種,包括明清以來戲曲家及昆劇藝人書畫,清代和民初線裝書,清乾隆以來名家所藏所抄珍貴曲譜、樂器、戲服、戲船模型等。同時擁有戲曲相關書籍1.5萬余冊、期刊3000余冊,影音資料1萬余種。

            以此為基礎,2017年底,全臺首座昆曲博物館在洪惟助的主持下成立,它坐落于“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至今已吸引近萬人次參觀,同時兼有圖書館和教學傳習功能。從去年底至今年7月,昆劇傳字輩特展在此舉辦。從清末民初昆曲衰微到如今走向復興,背后既有洪惟助等人的傾力推動,更見兩岸攜手傳藝的風雨精誠。(記者 張盼)

          [責任編輯:楊永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a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大全| 日韩欧美高清色码|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japanese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欧美性极品hd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公司| 再灬再灬再灬深一点舒服|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女人让男生桶的视频免费|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片段| 免费看黄网站在线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成人午夜短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毛片a级三毛片免费播放| 和朋友共享娇妻高hh|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蜜桃成熟时33d在线| 国产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 jux662正在播放三浦惠理子| 无翼乌r18无遮掩全彩肉本子|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免费观看性生交大片人| 在线视频你懂的国产福利| 女的和男的一起怼怼| 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99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香| 成年女人色毛片| 久久大香伊焦在人线免费| 直接观看黄网站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伦真实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