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大失敗”表明民進黨政治操弄不得人心——訪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鄭振清
2025-08-28 08:1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針對7名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的罷免案近日均宣告失敗,加上此前針對24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和原民眾黨籍的新竹市長的罷免案也都未通過,民進黨當局策動的“大罷免”以大失敗告終。“大罷免”為何滿盤皆輸,又反映出島內何種民意?記者為此專訪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鄭振清。
8月23日,臺灣民意代表“大罷免”進行第二輪投票,國民黨守住全部席位。繼7月26日首輪投票后,臺灣民眾再次對民進黨打壓異己、撕裂社會的惡斗鬧劇說“不”。鄭振清分析指出,民進黨及其側翼費盡心機發動了兩輪罷免投票,結果全部以失敗告終,而且第二輪投票結果顯示,各選區反對罷免票超過同意罷免票的幅度都大于第一輪。“大罷免”的徹底失敗,不僅反映島內主流民意反對這種無差別政治斗爭,更反映臺灣社會否定制造兩岸對立的“抗中保臺”路線,充分彰顯大陸方面始終堅持并積極推動的兩岸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才是島內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鄭振清分析認為,“大罷免”的惡斗鬧劇源自民進黨不甘心“朝小野大”的少數黨地位,企圖操弄“抗中保臺”,掩蓋其治理無能,煽動臺灣選民投票罷免在野黨民意代表以求逆轉島內政局。但除了綠營渲染的空洞政治口號外,民進黨找不到具體可靠的理由來說服公眾。大多數臺灣民眾唾棄這種過度動員的政治惡斗,就連很多綠營支持者都覺得這種罷免師出無名,因此要么選擇不出門投票,要么投下反對票。
更重要的是,島內多數民眾認為,賴清德上臺1年多來毫無政績可言,只會持續操弄政黨對抗,撕裂社會,操縱司法打壓異己。賴清德為罷免成功而炮制的“清除雜質”等類納粹言論,被臺灣主流民意認為是在制造仇恨、煽動分裂和清除異己。而且民進黨當局在應對天災上一塌糊涂,在對美關稅談判上更是“黑箱”操作、任人宰割。臺灣社會因此形成民進黨施政無能的總體印象,加劇了此次“大罷免”的慘敗。
鄭振清認為,“抗中保臺”背離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與社會民生需求。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民進黨近年來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未能替代大陸市場,加上美國對臺灣商品的關稅霸凌和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勒索,都加劇島內產業困境,致使失業率上升。大多數民眾逐漸認識到真正“掏空”和壓榨臺灣的乃是民進黨一廂情愿倚賴的美國,民進黨只是借“抗中”“反共”等口號掩蓋其治理失敗,但用電緊張、空氣污染、房價高企等問題卻長期未解。
兩岸交流合作是臺灣民心所向。鄭振清說,盡管民進黨一再阻撓與限制,兩岸交流交往從未中斷,臺胞赴大陸人數規模連年上升。這反映出臺灣主流民意希望兩岸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而“抗中保臺”本質上是“臺獨”路線的變種,也是對臺灣民眾的政治恐嚇,違背了兩岸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背離了臺灣社會的根本利益與民生福祉。
鄭振清指出,臺灣網紅“館長”陳之漢最近沖破綠營恐嚇與限制,兩次來訪大陸并直播在上海、杭州、深圳、珠海、澳門等城市的所見所聞,揭發民進黨抹黑大陸、欺騙臺灣民眾的伎倆,反對“大罷免”,支持兩岸交流融合。越來越多臺灣知名媒體人也在表達類似觀點。這些正能量的聲音匯聚成一股浪潮,正在沖破綠營長期制造的“信息繭房”。
鄭振清說,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若賴清德當局依舊罔顧臺灣民眾核心訴求,冥頑不化走謀“獨”老路,將會陷入民意反噬的困境,遭受現實無情的懲罰。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