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岸融合”遇上“思明經驗”:這塊試驗田,如何種出“一家親”?
2025-11-20 17:45: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1月20日訊 當前,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對臺工作的最前沿,廈門市思明區通過“微觀實踐”,為宏觀的示范區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實踐樣本”。從“思明經驗”可以看出,兩岸融合不僅僅是經濟的互利、政治的共識,更是社會的接納、文化的認同和心靈的歸宿。
情感融合:打造“兩岸一家親”的溫馨家園
廈門市思明區兩岸人才會客廳是一個幫助兩岸青年人才交流融合的平臺。近期,它推出十場“療愈式”創業沙龍,應用時下流行的“芳香心理學”,為兩岸青年創業者構建一個集壓力舒緩、深度交流與資源對接于一體的空間。
這就是“思明經驗”的特別之處,它不僅關注臺青、臺胞的事業成功,更會關懷創業者個人的成長與幸福。
思明臺胞驛站,成立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為臺胞提供優質服務,累計服務超過30萬人次,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思明娘家”。如今,在思明區的每個街道都分布著驛站的聯誼點,打開百度地圖搜索就可以輕松抵達。臺胞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前往驛站尋求幫助。
“思明區給臺胞的服務是非常溫暖的,它需要時間,也需要用心去經營,這種情感的溫度是我覺得最珍貴的。”在廈大臺籍教師陳經超看來,情感上的融合是“思明經驗”的最大特色。
此外,兩岸民間社團的融合也以情感連結為紐帶,成為思明區的一道亮麗風景。除了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主題活動,思明區的民間交流活動也遍地開花。今年以來,思明區舉辦兩岸傳統民俗文化、尋根謁祖等各類交流活動100余場,吸引臺籍知名人士120 余人、臺胞3000余人來廈參訪。
社會融合: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示范區是社會治理的“試驗田”,思明區勇于在制度層面進行探索,讓臺胞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從社會治理的“對象”轉變為“主體”,實現社會層面的深度融入。
為幫助臺胞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思明區為臺胞享有的公共服務做了充分的保障,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積極推動在廈臺胞享受與大陸居民同等的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為了便利臺青“登鷺”創業,思明區打造了“龍山文創園”等一批國家級、省級臺青創業基地,提供低成本辦公空間、創業輔導、投融資對接和市場資源,讓臺灣青年的創意和項目能夠快速落地生根。
思明區“和家園”涉臺人民調解委員會,擁有一批由資深臺胞、臺籍律師組成的調解員,為臺胞臺企提供各種法律服務。近期,臺胞林女士送來一面錦旗,感謝“和家園”調委會的調解員,幫忙解決店面租賃糾紛問題,避免了漫長的溝通、訴訟過程,這讓林女士覺得十分溫暖。
為發揮工會組織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思明區在福建省率先推動成立臺胞職工聯合工會,聯合工會致力于動態化跟進臺胞職工需求,為轄內臺胞會員提供職場發展、身心健康等多元化服務,成為臺胞職工在廈工作生活、干事創業堅實后盾,讓臺胞職工能夠及時享受到貼心便利的服務和實惠。
機制融合:建立“高效協同”的服務體系
要推進兩岸融合,需要有一個統籌協調機構,確保各項融合政策能夠無縫對接、落地見效。“思明經驗”的成功離不開一套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作為保障。
在思明區,常常可以看到“組團”服務臺胞臺企的協作畫面。例如近期,思明區為征集臺胞對“十五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建議,對臺企及臺青基地進行了密集的走訪,區臺辦、區商務局、街道、社區,乃至高校教師一起行動,從不同角度聽取臺胞的意見,一起送政策、送溫暖 。
從事影視業的臺青小愛過去常在兩岸奔波,今年她選擇把公司開在了福祥海峽兩岸中心。小愛說,創業不易,但思明區的政策支持和貼心服務,給了她很大的勇氣。她感受到的不僅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更是被重視的安心。“有人幫著對接資源,有人聽你說困難,這種安全感,比賺多少錢都重要。”
臺青到思明區創業,人生地不熟也沒有關系。臺灣青年發展服務中心提供全流程“一鍵式”政策輔導,協助臺青依循先實習、就業再創業的導向,幫助其尋求合適的定位。在創業過程中,該中心還會定期回訪,協助解決困難卡點,一路為創業臺胞保駕護航。
同時,思明區還建立了常態化的溝通機制:與臺商協會、臺青代表的定期座談、聯誼機制,及時聽取訴求,精準解決問題,讓政策供給與市場需求同頻共振。(中國臺灣網、廈門市思明區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孫海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