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結構調整指標執行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回顧道,“十一五”規劃中的主要經濟結構指標有4個,分別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城鎮化率,都是預期性指標。
他具體分析說,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的預期目標為43.3%,但到2009年只達到42.6%,和2005年相比增加了2.3%,慢于每年增長0.6%的預期;2008年的服務業就業比重雖然比2005年提高2%,但在余下的兩年里再提高2%仍有一定難度;2009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0.32%,達到1.62%,比預期目標仍然低0.38%,如果按照過去4年的速度增加這一方面的支出,到2010年很難完成預期目標,這說明和GDP總量的擴張相比,在科技進步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對偏少和緩慢。此外,“十一五”規劃所提出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的目標也難以實現,2008年這一比重僅達到3.48%。
胡鞍鋼認為,從定量評估的角度看,反映經濟結構類的指標很難如期完成,這表明中國已經持續兩個“五年規劃”沒有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可以說,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仍具有路徑依賴的習慣作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向傳統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老路回歸。”
“從2000年到2009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1%,整個經濟增長是由工業主導、工業帶動的。”受訪專家分析指出,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1998年的50.8%提高至2008年的70.8%,甚至高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最高水平。從各地情況看,除了北京等少數地區之外,幾乎全國各地都在推行“工業強省”、“工業強市”、“工業強縣”,甚至是“工業強鎮”的主導戰略,“這是典型的GDP掛帥、投資掛帥的傳統增長模式。”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告訴本刊記者,2009年我國GDP重新核算總量增加了5000億元,多數來自服務業,也許到明年這個時候才能知道服務業指標最終能否實現。但即使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我國服務業相對制造業的規模也是明顯落后。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8.5%;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規模的16%左右,為全球第二。但服務業占比和發展水平只相當于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十二五”規劃的結構調整指標,多位受訪專家都認為必須加強各級政府執行的力度和考核約束,否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就有因之失敗的可能。
強化減排指標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規劃前4年,全國單位GDP能耗降幅達15.69%。據測算,2006年至2009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兩項減排目標分別提前超額完成和完成在望。
何建坤說,雖然與“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預期目標相比,目前實現的節能目標還有不小差距,要求今年必須下降5%,難度很大。但預計到今年底,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還是能夠基本實現。
楊偉民認為,“單位GDP能耗取決于分子和分母的相對關系,雖然我國單位GDP能耗逐漸下降,但能源消耗總量的增長速度太快,按這個速度下去,國內自有資源和國外進口資源都是不夠用的。”
因此,在他看來,僅靠降低單位GDP能耗是不夠的,還應從能源消耗總量來進行控制。同時,可考慮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能源消耗兩個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規劃,促進由“高碳增長”向“低碳增長”轉變。來自專家的建議包括:
其一,建立“低碳化”能源結構。我國應逐步建立“低碳化”的能源結構,建議新增包括“可再生和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等“綠色指標”,積極出臺財政激勵和扶持引導政策,鼓勵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使用,改變當前大量使用煤炭的傳統能源結構,增加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