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屆回顧
           
          [論文]要守住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根

            時間:2007-06-13 16:57    來源:     
           
           

            大陸、臺灣、香港學者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 

            2004年11月1日至4日,“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江蘇文化名城淮安市召開。來自兩岸三地的文化學者歡聚一堂,共同就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問題進行了研討。大家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會場內外,始終充滿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尊其所異的融洽氛圍。記者在會議間隙,拜訪了幾位學者,請他們深入談談自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

            高占祥:民族文化是一條流動的河

              高占祥,全國政協常委、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黨組書記。

              記者:近兩百年來,我們的民族文化始終面臨著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您認為中華民族應當如何應對這一挑戰(zhàn)?
           
              高占祥:當前,我們的文化藝術正受到兩大沖擊:一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二是國內市場發(fā)展的沖擊。國內市場的發(fā)展首先是一個進步的象征,但同時也給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帶來許多影響,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這種沖擊是時代發(fā)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我們要守住中華民族文化這塊陣地,就必須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宣傳,把民族文化這個根扎深。同時,應該在不同文化沖擊過程中進行融合,使民族文化在撞擊交流中注入時代的新的文化基因,使民族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這就包括對外來文化基因的吸收和我們民族文化在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造。民族文化是一條流動的長河,而不是一座靜止的山脈。除此之外,我們應該進行文化的反思和反省,不斷提高我們對民族文化篩選的意識,弘揚精華,揚棄糟粕。

              記者:剛才您提到的國內市場對文化藝術的沖擊,您認為該如何應對呢?

              高占祥:我們應該積極促使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協調發(fā)展。在文化事業(yè)方面,政府應該不斷加大投入。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則應該注重義利并舉。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一要靠政策完善,二要靠組織協調。應組織文化產業(yè)商會,以便投入國際競爭。

              記者:在現代化社會中,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淡化的趨勢,特別是在青年一代中,有很多人更多地追求時尚。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高占祥:青年人追求時尚無可指責。他們可能只是沒有認識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高科技會可能導致亡國,如果沒有傳統(tǒng)文化卻可能亡種。所以我們要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宣傳,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但我們必須注意:不能為守住傳統(tǒng)文化而一味地反對時尚、壓抑時尚,老一輩對青年一代要有寬容之心;同時也不能利用所謂的時尚去貶低傳統(tǒng)。我們應該在時尚與傳統(tǒng)兩者之間尋求一個結合點。

              王蒙:漢語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命脈、靈魂、根基

              王蒙,作家。曾擔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化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職。著有《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季節(jié)三部曲》等,是新時期文壇上創(chuàng)作最為豐碩、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記者:您最近在許多場合都提到要大力弘揚漢語和漢字,請您具體談一下。

              王蒙:談中華文化都繞不開一個問題——漢語和漢字。漢語和漢字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個純工具性、純手段性的問題,而是帶有根本性的文化問題。因為語言文字帶著人們對于世界的一種體察,一種感受,一種思想,一種方法,它對我們的影響不僅僅是怎樣發(fā)音。我的小說《夜的眼》譯成了英、德、俄等印歐語系語言出版。所有的譯者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眼”是單數還是復數?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在漢語中,“眼”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立性的字。漢字“眼”給了我比“eye”或“eyes”更高的概括性和靈活性,它既可以代表主人公的雙眼,又可以象征黑夜的眼睛。我們的漢字有一種追求事物最純粹的本源的特性,我稱之為本質主義的傾向。

              再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看這十個字,就給人一種視覺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想象。相反,如果用漢語拼音來表達呢?雖然它有自己的讀法,但你可能看到的是“bai ri yi shan jin huang he ru hai liu ”很難得到漢字給予你的文化的享受 。漢字給我們的信息實在是太豐富了,它既是一幅美術作品,也表達著聲音,還表達著歷史,表達著已經不能夠說話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我甚至認為,漢語漢字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命脈、靈魂、根基。

              記者:對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學習外語您怎么看?

              王蒙:我并不反對中國人學習外語,而是應該處理好二者關系。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漢語、漢字的教學及傳承研究,提高投入,普及華文教育。另外,我們應在語言文字上對媒體和出版物提出更嚴的要求,少點錯別字,少點洋涇浜,少點文理不通。對于外國文化,我們大可以懷有對中華文化、漢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納百川、開闊明朗的心態(tài)進行文化交流。對漢字漢語的認識正在走向成熟,漢字的電腦使用的成功,使?jié)h字的前景更加光明,我們將更加珍惜我們的漢字文化,相信這種文化會更加光輝燦爛。

              記者:對于現今時髦的“另類文化”您有什么看法?

              王蒙:另類文化不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對社會蒼生的關心,是濟世的。文學又是多種多樣的,具有包容性的。但是,現在社會上缺乏非常嚴肅的、認真的、友好的、善意的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中應該有很深刻的真實的、有價值的、有共識的討論,討論一篇文章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里面又有什么內容讓我們擔憂。

              許淑華: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將做出自己的貢獻

              許淑華,臺灣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記者:您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的際遇與挑戰(zh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困境?

              許淑華:從文化角度分析,任何一種文化的發(fā)展都存有兩種動力:一是自身傳統(tǒng)的延續(xù);二是外來文化的影響,后者又常常為民族文化的豐富與發(fā)展提供契機。因此,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吸取也越來越具有時代意義。全球化關鍵在于如何令傳統(tǒng)與現代有機結合。全球化背景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困境有許多,例如治國方式的沖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矛盾與掙扎、文化生態(tài)的漸變與轉移等等。

              記者:您發(fā)言中談到“全球化中的中華文化走向”問題,您能具體談談嗎?

              許淑華:我認為全球化中的中華文化有三大走向:一是發(fā)揚文化精髓確立對話空間。中華文化應該在和其他各種文化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充實和更新自身,以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二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使傳統(tǒng)與現代接軌。不斷擴充傳統(tǒng)文化,由過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再注入“人與物質”的新架構。三是拓展文化產業(yè)促進國際合作。

              記者:那么,您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許淑華:首先,要清理文化家底加強優(yōu)良文化教育。中華文化的精神就是“仁”,就是加厚于人。“加厚于人”就是對其他人有關懷、對社會能付出。如果能夠讓孩子學習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并從中吸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會擁有一顆非常仁厚的心。如果孩子的立足點是這種精神,以后最起碼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若能讓孩子擁有這種精神的同時,也具有服務人群的大能力,則文化效益便能發(fā)揮得更高遠更徹底。

              第二,要有“天人和諧”與“民胞物與”的遼闊胸襟。在西方頗負盛名的中國問題學者埃德溫·賴肖爾指出,中國文明的基本特點是“寬容與友好”,雖然在科學技術領域西方文明占有明顯優(yōu)勢,但在對人生終極目標及最高意義的洞察上,中國文明則深刻得多。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埃茲拉·沃格爾認為,由個人主義造成的“美國病”應該用“東方藥”來療治,西方國家及民族應該學習東方國家的團體主義、和諧精神與“天人和諧”、“民胞物與”的遼闊胸襟。

              第三,守住文化的根已成為生存的必要性。傳統(tǒng)儒家的典章制度雖未必完全適合現代,但卻留下所謂“柔性威權體制”的模式,在當代仍有其活力。這正是目前全球所關注的“東亞經濟奇跡”的焦點所在,因此守住文化的根已成為遠東,尤其是中國生存的必要性。

              胡從經:要借助現代化的傳播工具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

              胡從經,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兼常務副院長,《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www.chiculture.net)總監(jiān)兼總編輯。

              記者:我們知道您所負責的《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請您談談創(chuàng)辦這個網站的緣起。

              胡從經: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勢之下,要使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還要借助現代化的傳播工具,最快捷、最沒有阻隔地讓世界了解中國,讓文化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把海內外的中華兒女團結凝聚起來。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院在香港啟動了《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得到了特區(qū)政府和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多方面的支持,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至立女士也十分關心這項工作。網站開設了哲學、歷史、文化、制度等18個系列共200個專題,約請季羨林等500余名中國最權威的專家學者撰稿,從內容到形式都力求達到一流水準。2003年12月在聯合國首屆信息峰會上,《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榮獲“世界最佳文化網站大獎”。

              記者:這個網站的讀者人數怎樣?

              胡從經:我們對網站點擊人數有記錄。這個網站是2001年10月27日開始啟動,到這個月也就是2004年11月,我們的網站點擊率達7億多次,平均每天200多萬次。目前香港的教師、學生都在利用這個網站,也有很多臺灣讀者通過這個窗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我們制作了繁體字版和簡體字版。可以相信,隨著我們網站內容的更加完善以及國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日益關注,我們的點擊率還會進一步提高。

              記者:請展望一下你們網站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胡從經:雖然我們做了18個系列200個專題,可是對悠久的中國文化來講只是萬乎其一,我們準備繼續(xù)豐富內容,以求更全面系統(tǒng)地勾勒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輪廓。另外我們準備發(fā)展英文版,因為在全世界有很多不識中文的華人,我們希望他們能通過這個網站認識自己祖國的文化,自己的根。同時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的三千萬人正在學中文,希望這個網站成為全世界人民學習中華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平臺,讓熱愛中華文化的人都來分享我們的成果。 (作者:江淮  宗麟)
           

           (來源:《民主》  )


           編輯:姍倪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蒲团之风雨山庄| 天天在线天天综合网色| 日韩女同互慰专区|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 a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少妇大叫太大太爽受不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女人被躁免费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不卡视频| 色www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5566中文字幕| 天天躁天天狠天天透|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最新夫妇交换乱的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精品国产三上悠亚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对白露脸正在播放| 香蕉免费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wwwa级羞羞视频| 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 日本一二三精品黑人区| 久草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成人久久久|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 久久婷婷五夜综合色频|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图片|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香瓜七兄弟第二季|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精品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