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經濟之聲上周報道過“華夏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產品”一事,目前還在發酵,理財產品是不是“龐氏騙局”的爭論也遠沒有結束,而理財產品一旦出事,沒辦法兌付,究竟誰來兜底?是銀行,還是政府?或者最終是銀行的儲戶?在前天(9日)的“2012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這個問題引起了與會經濟學家與企業家們的激烈爭論。
因為1.4億元的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11月底,投資者向華夏銀行上海分行抗議,認為華夏銀行騙錢。3天后,華夏銀行上海分行發公告稱,這一理財產品是銀行以前的員工個人銷售,華夏銀行從來沒有代銷過,也沒有和產品發行方簽訂任何協議,并不打算償付投資者的損失。隨后公安機關介入調查。
70多名投資者的損失該由誰來買單?作為上海地方金融官員,上海金融金融辦主任方星海認為銀行確實有責任。
方星海:目前的情況是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如果不能兌現的話,銀行難逃其咎。這一步我不知道今后怎么跨出,這里面的根源在于銀行業的微觀的機制還要重塑,就是說有內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配套的銀行產生。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如果銀行最終妥協,來清盤的話,儲戶利益可能將會受損。
彭文生:現在出事了,投資方是不是真的能夠承擔這個損失。如果承擔不了這個損失,銀行可能要兜底。銀行埋單最終是誰埋單呢?最終是廣大的公眾存款者。什么人呢?農村的人,低收入群體。
或許銀行也覺得自己很冤,自己只是代銷,出了事為什么不找廠家卻來找商家。但問題是,大量的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中,銀行普遍作出百分之十幾、二十的預期收益承諾,而對產品的風險卻諱莫如深,對此銀行難辭其咎。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毛振華最大的擔心是,理財產品會比照債券,由政府兜底。
毛振華:政府會幫他還。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我們債券市場不允許違約也是市場管理體系決定的。因為央行、發改委、證監會管,誰都不希望自己管的市場出事。有的人說中國的評級不好,評了20年沒有一起發生違約的,為什么呢?沒有債務違約。沒有債務違約不表明這些企業里面,實際上是違約的,他根本還不了。
華夏銀行的理財產品風波不過是冰山一角。依照官方統計,去年6月銀行理財產品的余額還只有3.3萬億元,占存款余額的4%。到了今年三季度,理財產品的規模就增長到了8萬億元,占到了當期存款規模的8.7%。急劇膨脹的背后,華夏銀行事件也讓各界對理財產品風險的擔憂驟然升溫。
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銀行監管一司副司長的王君認為,每一個華夏銀行事件都是政府監管的試金石。金融監管,必須摒棄父愛主義。
王君:金融監管缺乏必要的獨立性,沒有明確的使命,因此中國的金融監管當局很辛苦,監管官員夜以繼日的加班、出新的法規等。他們很看起來很忙,很辛苦,但是效果是值得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