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代銷、私售第三方產品也同時暴露出部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另一“短板”,那就是對銀行從業人員的業績考核、職業操守教育和嚴格管理的缺失。這導致部分從業人員為了沖指標,在理財產品的介紹過程中,有意夸大產品預期收益,隱瞞產品風險,致使客戶忽視產品中蘊藏的風險。
3月底,又到了銀行季度性存款沖刺的關口,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多了起來,個別城商行甚至又不失時機地推出預期年化收益率破5%的產品,高收益的“花枝”在春風中搖曳,投資者在被“花香”誘惑的同時,切莫忘記“風險”二字。尤需指出的是,掏腰包之前,最好問清所投資的理財產品是這家銀行“親生”的還是“代銷”的——兩者風險指數大不相同。
代銷產品風險多發
發生于去年底的華夏銀行理財產品飛單事件迄今尚未了結,銀行代銷及私售產品所致的風險也因此格外牽動著人們的神經——去年底,華夏銀行客戶在其上海分行嘉定支行購買的中鼎財富系列私募產品到期無法兌付,客戶們前去討說法,華夏銀行則回應,該產品既非該行理財產品也非銀行代銷產品,而是該支行理財經理私自出售,該員工已離職,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
除華夏銀行事件之外,有媒體報道,“四大行”之一的某銀行代銷信托產品浮虧超50%,另一家大銀行的前員工私賣理財產品導致客戶資產1200萬元剩800萬元等。多個地區的多家銀行接連曝出理財產品糾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銀行代銷或銀行員工私售的信托、私募產品等,表外業務、影子銀行的討論再次沸沸揚揚。一些青睞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一時間感到有點兒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