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總書記提出經濟新常態是要把過去我國經濟過度、擴張型的發展,變成為質量效益型發展。2015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時,李克強總理談到了“3·15”,他表示網上網下都要講究誠信保證質量,這也與2015年“3·15”晚會主題一脈相承。
在舉國關注質量問題之際,企業作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積極主動地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綜合來講,企業需要需要從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用質量引領新常態,讓追求精益求精的高質量產品和生活在中國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讓中國的百姓以國貨為榮。二是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因為這應該是與企業使命相一致、相融合的。今年“3?15”期間,作為中國質量萬里行社會質量監督員,中國企業報邀請100位企業高管、學者及官員從五個維度給中國企業的整體發展質量進行打分,從我的評判角度而言,假如去年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滿分是十分,社會責任大部分企業僅得零分。
中國的民眾是非常看重質量的。如近日大量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電飯煲,就是因為日本產品的質量要優于中國。盡管有媒體表示這些電飯煲均是“made in China”,但我們需要反思為什么沒有“design in China”的產品被中國消費者搶購?在世界知名企業紛紛將制造基地轉移到越南、印度、緬甸、柬埔寨這些國家時,“made in China”恐怕會越來越少,如果在我國產品質量還不能提高的情況下,也許十年后在國外搶購的產品是“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我們還能拿什么來引以為豪?因此,要拉動國內消費,也要提高質量。
要求提高質量,就需要企業自身對質量把關,而非僅喊幾句要改革的口號。企業參與經濟改革,需要投入資金來提升企業員工技能,打造專業化、有能力的企業團隊;第二,我國大多數企業應該引入智囊團或是流程優化團隊,讓生產效率更大化,不良品率趨零化;此外,企業還需要緊貼消費人群,適時推陳出新迎合時代,避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在產品質量逐步提高的同時,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一些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我想這也是導致今年“3·15”晚會中,上海大眾、路虎等企業出現種種質量責任的主要原因。
2006年全國只有32家企業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到2014年已有一千多家家企業發布。總體上看,企業社會責任仍是在不斷改善的,但是大部分企業對于自身社會責任披露看起來并不積極,繁衍了事或者雇傭公關公司去編造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導致企業在食品藥品安全、環境等方面的問題頻發,甚至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大部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更多的是保持一份熱情,并沒有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貫穿整個企業的每一位員工心中,帶動員工整體邁向公益。
目前,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更多的僅是個案,這是我打零分的目的,希望能給一些企業帶來驚醒。那就是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還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和產品質量、服務進行關注,并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有所貢獻。(宋清輝)